辽宁新手入门

首页 > 辽宁公务员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2024年阜新省考招考职位表已发布

辽宁华图 | 2024-01-15 08:07

收藏

  辽宁华图_辽宁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辽宁省公务员考试备考文章:2024年阜新省考招考职位表已发布。更多2024年辽宁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wy/)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辽宁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辽宁公务员考试群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辽宁公务员考试备考文章:2024年阜新省考招考职位表已发布

辽宁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点击查看:2024年辽宁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4年辽宁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点击查看:2024年辽宁公务员考试图书教材>>>>

  推荐阅读:

  【备考图书】【网络课程 】【面授课程】【省考考介绍 】【备考指导】【 试题资料 】【 备考资料 】【高分经验

  【辽宁省考公告 】【省考大纲】【省考职位 】【报名入口】【准考 证打印入口】 【笔试时 间】【考试科目

  >>>>>>扫码一对一咨询,领取资料试题

  辽宁公务员考试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辽宁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阜新省考招考职位表已发布,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辽宁省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职位信息、招考条件、报名指导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辽宁省考备考技巧

  (单选题)2,6,12,20,( )

  A.44

  B.32

  C.37

  D.30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多级数列。

  第二步,相邻两项做差(后-前)可得:4,6,8,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则下一项为8+2=10,所求项为10+20=30。

  因此,选择D选项。

  (单选题)某通信信道可以传输的信号由1、2、3、4四个数字组成,每组信号包含4个数字(可重复),且前两个数字必须为奇数。某次传输过程中共传输了250组信号,其中传输次数最多的信号传输了x次。问x的最小值为: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最值问题。

  第二步,前两位是奇数,则只能从1或3中选择,有2×2=4种,后两位有4×4=16种,故不同的信号有4×16=64种。

  第三步,由于250÷64=3……58,故传输次数最多的信号最少传输3+1=4次,即x的最小值为4。

  因此,选择C选项。

  (单选题)某公交站附近区域停放A型共享单车4辆,B型单车5辆,C型单车6辆,一公交车到站后下车的乘客随机选择其中13辆单车骑走,问B型和C型全部被骑走的概率在以下哪个范围内?

  A.在10%以下

  B.在10%—15%之间

  C.在15%—20%之间

  D.在20%以上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概率问题。

  第二步,一共有4+5+6=15(辆)单车,如果把B型和C型单车全部骑走,说明剩下的2辆都是A型单车,概率为=≈5.7%,在10%以下。

  因此,选择A选项。

  (单选题)转喻是指两个认知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邻近共存以及其中一个对另一个的凸显可及,从而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转喻的是:

  A.一间阴暗的小屋里,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B.当一个游子想他家乡的时候我猜想它是像菜花一样金黄

  C.灾害是一把尺子,可以测量一个民族蹲下后跳跃的高度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确定为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两个认知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邻近共存;

  ②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通过马褂和西装来描述坐着的两位老爷,马褂和西装是老爷的穿着,符合“两个认知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邻近共存”,符合“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符合定义;

  B项:通过像菜花一样金黄来描述对家乡的思念,金黄的菜花是家乡的景象,符合“两个认知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邻近共存”,符合“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符合定义;

  C项:通过灾害这把尺子来测量一个民族蹲下后跳跃的高度,灾害和尺子没有相关性,不符合“两个认知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邻近共存”,不符合定义;

  D项:意思是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通过朱门来描述豪门、权贵,豪门通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来显示宅府的华贵和身份的显赫,符合“两个认知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邻近共存”,符合“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转喻,对不相似却有明确关系的事物,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修辞方式。如外电报道中国的态度,常会用“北京”来代称。北京当然不等同于中国,但中国的首脑机关在北京,说北京的态度,是指的中国当局的态度。转喻,实际就是“借代”,借他事物代替本事物。

  (单选题)传统理论认为恐龙的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科学家表示,恐龙的多样性是从7600万年前开始下降。研究人员研究了六大恐龙群体的进化趋势,发现在6600万年白垩纪时期物种大灭绝之前的大约1000万年里,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都在衰落。

  由此可以推出:

  A.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并最终使恐龙灭绝之前恐龙就已经处境不佳

  B.在恐龙时代的最后1000万年里,六大恐龙的新物种形成速度下降,灭绝速度急剧上升

  C.在恐龙时代最后4000万年中的不同时期,六大恐龙的多样性都出现了下降,尽管降幅不一

  D.恐龙在小行星撞地球之前就面临危机,由于它们的灭绝速度超过新物种的速度,因此“尤其容易灭绝”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和题干特征,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题干提到“传统理论认为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又提到“恐龙多样性从7600万年前就已经下降,6600万年前末期恐龙大灭绝之前的1000万年里,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都在衰落”,可以推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小行星撞击这个因素,也可以推出恐龙遭遇小行星撞击之前处境已经不佳,可以推出;

  B项:题干只是提及“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都在衰落”,并未提及衰落的速度,故得不到“六大恐龙的新物种形成速度下降,灭绝速度急剧上升”的结论,无法推出;

  C项:题干只是提及“在6600万年白垩纪时期物种大灭绝之前的大约1000万年里,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都在衰落”,而该项提及的是“4000万年中的不同时期”,无法推出;

  D项:恐龙的灭绝速度是否超过新物种的速度,题干中并未提及,无法推出。

  因此,选择A选项。

  (单选题)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一枚金杖(如下图所示),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采用的是金皮包卷在圆柱形木头上,出土时,金皮重约500克,已知60克黄金的体积是3.1088立方厘米,则金皮的厚度大约是:(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A.0.25mm

  B.0.51mm

  C.0.87mm

  D.1.02mm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立体几何类。

  第二步,设金皮的厚度为x厘米,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长×宽×高,则金皮的体积是为142×2.3π×x=,π取3.14,解得x≈0.025厘米,即0.25mm。

  因此,选择A选项。

  (单选题)蹦极运动员从高处跳下,弹性绳被拉展前做自由落体运动,被拉展后在弹性绳的缓冲作用下,下落到一定高度时速度减为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性绳拉展前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弹性绳拉展后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

  B.弹性绳拉展后运动员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

  C.弹性绳拉展后运动员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D.运动员一直处于失重状态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知识。

  第二步,根据物理学知识,物体在垂直方向的合力是向下时,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即垂直方向上加速度向下,就是的失重状态;物体在垂直方向的合力是向上时,该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即垂直方向上加速度向上,就是的超重状态。根据这一判定原则,我们可以知道,弹性绳拉展前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弹性绳拉展后,人的向下加速度先变小,直到为0,此时人的速度最大,加速度变为0之后再转变为向上的加速度,直到人的速度减为0。故在弹性绳展开后,人先处于失重状态,然后处于超重状态。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注意:失重与超重状态,只与加速度方向有关,跟速度方向无关。以失重为例,加速度向下,速度方向向上,物体减速,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向下,速度方向向下,物体加速,物体依然是处于失重状态。

  A项:弹性绳拉展前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弹性绳拉展后,人的向下加速度先变小,直到为0,在这个过程中人依旧处于失重状态。所以弹性绳拉展后运动员还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失重状态的,选项表述错误。

  C项:与正确项B正好相反,表述错误。

  D项:运动员从高处跳下到速度减为零的整个过程的状态是:弹性绳拉展前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弹性绳拉展后运动员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选项表述错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