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2017乃至2018年的三年教学工作中,我们几乎一直在强调“精神类”主题这样一个看似很特别的内容。这应该说一个为很多人所忽视的类型,或者把这一类型看作是常规作文而没有加以特殊重视。其实不然,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作文类型,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按照传统的以对策、意义做分论点,可能有点困难,因为它有更简单更有效的操作办法。
先看几个例子:
【2017年辽宁招警】四、根据给定资料,围绕“底线”这个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突出、观点正确;(2)语言流畅、条理清楚;(3)总字数1000~1200字。
【2017年联考】四、结合给定资料,以“平衡”为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立意明确,认识深刻;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
以上两个例子,“底线”“平衡”和刚刚考完的2018年辽宁公检法所考的“气节”这一主题,属于同一类型,我们在教学中把它命名为“精神类”,指的是主题偏重务虚、思想性强。这类文章如果从对策角度和意义角度写分论点,就容易流于空泛或模式化,令文章变得毫无价值。而如何换个角度,按照“包含什么”来写分论点会更容易更精准。例如“气节”就可以根据材料来梳理有哪几种气节值得弘扬——公正、廉洁等,每一种气节就可作为一个分论点来展开议论。例子中的两个主题也是一样的方法即可找到分论点。2017年国考省部级的作文“水的精神”也是如此,“水的包容精神”“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水的善于变化的精神”等,都是值得展开议论的分论点。
应该说,如果把对策类的分论点称为“怎么办”,把意义类的分论点称为“为什么”,那么这种主题包含什么的写法就可称为“是什么”。而在以往很长时间里,一些关于申论作文的错误理解中也有一些半真半假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很多人直接按照这个来写每一篇作文,把它当作一种模板,实际是行不通的,它们仨是写作时可能侧重的三个方面,有时侧重其中一种,有时侧重两种,很少有一篇1200字的申论作文能把三个方面都作为重点来写,篇幅不够,意义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