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手入门

首页 > 辽宁公务员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2023盘锦公务员成绩查询时间

辽宁华图 | 2023-03-12 08:07

收藏

  辽宁华图_辽宁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3辽宁省公务员考试备考文章:2023盘锦公务员成绩查询时间。更多2023年辽宁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wy/)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辽宁公务员考试备考文章:2023盘锦公务员成绩查询时间

辽宁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预约

  点击查看:2023年辽宁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暂未开通)>>>>(建议保存链接,出成绩后查看)

  点击查看:2023辽宁省考面试礼包5.0—面无不胜>>>>

  点击查看:2023辽宁省公务员考试面试课程>>>>

  推荐阅读:

  【备考图书】【网络课程 】【面试课程】【省考考介绍 】【备考指导】【 试题资料 】【 备考资料 】【高分经验

  【面试公告】【面试名单】【面试时间 】【面试地点】【体检公告】【体检地点】 【录用公示】【准考证打印入口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3辽宁公务员考试文章:2023盘锦公务员成绩查询时间,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2023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2023辽宁省公务员考试面试课程

  2023辽宁省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职位信息、招考条件、报名指导

  2023辽宁省公务员考试试题资料、备考技巧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辽宁省考备考技巧

  面试热点:“野生网红景点”,真的安全吗?

  【热点概述】

  互联网的便利,让人们足不出户,通过网络信息便能了解到哪里是更值得游玩的地方,许多旅游类网红为了吸引更多粉丝,会推荐“野生网红景点”,但是这些野生景点,是未经开发、也无人运营管理的自然存在,因此,很多景点的危险是未经排查的,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近期发生的四川彭州龙槽沟山洪灾害中的龙槽沟就正是“野生网红景点”,在入夏后,有很多人来此避暑,下河踩水,而在山洪暴发时则酿成了悲剧,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

  【模拟题】

  许多进行旅游景点推荐的网红,会推荐“野生网红景点”,这些地区都是未经开发的,由于不会收取门票,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打卡,针对该现象,你怎么看?

  【测评要素】主要考察考生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

  【评分参考要点】

  对于该现象,可以辩证看待。

  分析有利的一面。能够让想要在周末放松的人们有更多可以选择的去处;通过网红对野生景点的推荐,能够让景点开发商可以及时快速地发现有开发潜力的景点,加快野生景点的正规化。

  分析不利的一面。景点未开发,会存在安全隐患,此外,景点无人运营管理,如果发生了安全事件,无法做到及时救治而威胁到民众的生命安全。

  分析存在的问题。网红在进行景点推荐时,只为了流量,而用新、奇、险来吸引游客前来,却未考虑到游客本身的安全问题;平台未发挥好监督作用,对于不合规的景点内容,未进行筛选;部分民众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不能很好地辨认出景点是否真正安全;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少,一到节假日会有许多人扎堆去往固定的旅游景点,所以,当出现不收门票的景点或者是小众的网红景点,就会吸引很多游客前往。

  能够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比如1)网红在推荐野生景点时,应当向游客说明应避开的危险之处或者游玩时的注意事项;2)平台应该加强监督能力,提高筛选的技术水平,将不合规的景点视频筛选掉;3)民众应当树立

  基本的辨别意识和安全自救意识,这样既能够避免去往危险景区,也能够在遭遇危险时可以自救;4)景点开发商可以多开发更多旅游资源,政府的旅游部门也可以参与到旅游景点的开发中,打造更多的免费旅游景点。

  面试热点:拒绝网络暴力,保持清朗网络环境

  【热点链接】

  在2022年年初,石家庄市公布了一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周女士,与此同时,周女士的姓名等真实信息也被曝光在了网络中,周女士在得知自己确诊后,发布了一条抖音短视频,随后,就有人将周女士的朋友圈等更多个人信息找出,并公之于众,随后,很多网友开始进入周女士的视频下方进行评论谩骂……

  今年,全国多地疫情反复,各地都在积极抗击疫情。但是,在社交媒体上却有一些网友不尊重病患,滥用谐音梗,将有确诊患者的楼称为“羊楼”,新冠阳性患者称为“羊人”,将确诊患者分为“公羊”“母羊”,将确诊患者送往方舱治疗被说成“抓羊”和“赶羊”……甚至衍生出一系列带有污蔑性的词汇。

  3.黑龙江哈尔滨本轮疫情首例确诊者,因多次光顾剧本杀店被很多网友指责,其个人信息也被网络传播。该确诊患者被网络暴力后,第一时间在媒体发声,自己在外出前已经进行了14天的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核酸检测全都是阴性,确认阴性的前提下,才外出参加线下活动。该患者的行为完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却遭受了语言暴力、人肉搜索。

  【政策理论】

  背景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的防控手段不断升级,对于确诊患者的流调工作也做的更加细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屡见不鲜,不同程度影响了当事人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甚至出现当事人因为不堪网络上的言论而选择了自杀的事件。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感染者流调信息遭泄露,当事人遭受网络暴力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方面凸显流调信息保护工作尚存漏洞,另一方面则凸显治理网络暴力任重道远。与现实社会的暴力行为相比,网络暴力能够参与的群体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因此,网络暴力可能比现实社会的暴力产生的危害更大。网络暴力的产生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危害大、影响范围广,而且蔓延趋势严重。

  2.问题

  (1)网络生态环境“污化”影响社会风气。网络平台发展的初衷是信息共享,促进社会积极向上向善发展。但是,由于网络上漏洞的存在,导致网络环境逐渐“污化”,甚至产生网络暴力等影响社会风气的事件,这是严重危害社会发展的。

  (2)网络平台监管不力。对于网络平台上的网络暴力行为,平台没有及时的进行识别和制止。网络发言不需要使用真实姓名,从而放纵了网络暴力,网络的匿名性也成了施暴者的保护伞。

  (3)法律的缺位,人民的法律意识整体欠缺。没有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等人付出成本较低,从而放纵了网络暴力这种行为的发生和蔓延。网络知识宣传不到位,没有让人们知道言论自由的度,从而让网络暴力现象层出不穷。

  3.危害

  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精神障碍,导致出现极端行为,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网络暴力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尤其人肉搜索风靡开始,网民已不再局限于在网络上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攻击讨伐,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渗透到现实社会,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骚扰。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却找不到具体的实施伤害的人,正因为如此,参与的网民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肆意而为。网络集体暴力中,网民很少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而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不利于人民的生命健康。

  给社会传递了“负能量”影响和谐社会构建。汇聚向上向善的社会力量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的,但是,网络暴力行为却是严重与网络发展的初衷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而且网络暴力事件加速个人信息的泄漏,引发社会恐慌,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

  网络暴力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外,网络暴力行为的频繁发生,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美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价值观的缺失,将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发展,影响周围其他人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整体社会氛围。

  4.对策

  (1)相关部门出台更加细致严厉的法律,针对网络暴力现象,制定完整的法律体系,提高网友的犯错成本,司法机关严格执法,比如可以进行适当罚款,进行强制教育等,让其接受法律的制裁,让躲在角落里的人有所畏惧,才能够减少和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2)加强平台的监管。通过大数据分析,ip定位,关键信息识别等技术,及时识别并且及时阻断相关网络暴力的传播行为,将网络暴力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减少网络传播给当事人造成的心理危害,对实施过网络暴力的用户行为加以限制和监管,对其言论加以监督,防止其出现再犯的风险。

  (3)加强教育和宣传。提升网民的整体素养,可以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等,进行适当的宣传,并且注册官方账号,提高可信度,也可以通过社区的公众号和法制宣传方式,让网民整体素质提升,在保护好自己信息的同时,也不要对别人恶语相向,通过健康网络意识的引领,树立积极的思想道德,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暴力的问题,从而让网络传递善意,形成更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知识运用】

  东航客机坠毁事件让人悲痛。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有逝者亲属将怀念亲人的视频上传到视频平台,以这种方式寄托思念之情。没想到,这引来网友语言攻击,批评人家是为了“蹭热度”“冷血”,对于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饰演《甄嬛传》中安陵容这一反派角色的陶昕然,因为其在剧中的反派表现一直饱受非议,因其在网络上晒出自己女儿的照片,之后遭遇网友抨击“你女儿也不会有好下场”,对于这一事件你怎么看?

  热点:拒绝网络暴力,保持清朗网络环境

  【评分要点】

  (1)能够点明自己对于该现象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祭奠亲人,思念亲人的方式有很多种,网络平台本身就可以表达感情,传递温暖,不应该对这种纪念亲人的方式进行批评。

  (2)能够准确说出潜在的反映出的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问题:该现象在个人层面反映出部分网民的道德缺失,缺少同情心。社会层面,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不能客观看待这件事情。网络平台的监管不到位。

  (3)能够在找出存在问题的同时,进一步给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如:规范平台经营,加强技术,能够及时监管并遏制不良舆论的传播。通过宣传等方式,提高网民的自身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增强网民的同情心。

  【评分要点】

  (1)点明电视剧中饰演反派角色是为了塑造电视情节需要,与现实生活中的本人并没有 任何关系。塑造电视剧中的人物,是为了作品更加的生动形象,不是我们对演员个人生活点评的标准。

  (2)说出晒女儿照片是每个人的权利,不应该将过多的恩怨是非牵扯到孩子身上。母亲的职业是演员,但是这不一定说明女儿就一定不好,毕竟孩子的潜力巨大,网络暴力只能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百害而无一利。

  (3)总结怎样杜绝该行为,给出两条具体措施。如:提高网民理性看待任何事物的能力,电视剧是用来丰富我们生活的,如果没有反派角色,也就失去了电视剧的情节性。我们要保护每一个人的心灵,不能够轻易的去伤害。

  面试热点:数字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热点背景】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

  建设数字化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布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村振兴,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提出观点】

  1.数字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对于发展数字化乡村,请谈谈你的想法。

  【参考解析】

  打开手机,就能随时远程“掌控”蔬菜、花卉大棚里的温湿度,能精确知晓何时需要除草,何时需要浇水;跟着导航,大农机无人操作却可以精准播种、精心浇水、精准洒药;进入网络直播间,带货主播就能向城里的网友售卖千里之外的乡村特产……显然,数字经济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广大的乡村农村,改变着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正诠释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带来的改变。

  在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中,各个领域正在广大农村广袤土地上如火如荼进行着,然而,由于我国国情实际,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数字化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我国乡村数字化赋能的对象是我国农村普遍文化层次低且类型区分明显的农民,大部分农民常年外出打工谋生,虽然他们长期接触城市生活,对数字没有那么强烈的陌生感,但对乡村,对土地却失去了原本的热情和认知,而少数还坚守在农村的农民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的原因又存在着普遍的数字不适应问题,他们与能够赋能乡村建设的数字是有着数字鸿沟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乡村乡土文化浓厚,是典型的关系型人情社会,数字可以在乡村智能化和快捷化,却难以人格化和人性化,这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乡村的群众带来不适,会阻碍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因此,要改善以上尴尬的局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是着力打造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的“硬件配置”和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5年,“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如此,才能持续推进城市农村“同网同速”,不断提升农村宽带网络质量。

  二是提升乡村信息服务。有序推进农业农村、民政、商务、邮政等部门在农村信息服务站点的整合共享,推广“多站合一、一站多用”,推动信息服务向乡村延伸。

  三是重视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当前,手机成为“新农具”,农村带货主播成为“新农民”,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这样的情形下,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缩小农民数字鸿沟、顺应数字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建立针对农民的数字技术培训中心,帮助农村孵化有专业有素样,懂农村爱“三农”的农村数字化建设人才。

  四是做好数字化乡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基层干部队伍可通过对数字乡村应用场景的宣传和示范,增强数字技术对农民的吸引力,提升农民掌握数字技术的意愿;基层政府应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教信息服务体系,优化完善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汇集整合新技术推广、电商销售、新媒体应用等优质培训资源,持续推进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与信息化给乡村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数字乡村”让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未来,我们要继续抢抓数字化建设新机遇,让“数字乡村”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让“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擦亮高质量全面小康幸福底色。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