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为您提供辽宁省事业单位考试备考文章:2023年抚顺事业单位招录成绩查询入口已发布。更多2023年辽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事业单位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sydw/)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辽宁事业单位考试备考文章:2023年抚顺事业单位招录成绩查询入口已发布
2023年辽宁事业单位联考笔试已结束,辽宁事业单位笔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届时辽宁华图会为考生同步官网的成绩查询入口,辽宁华图教育祝考生顺利进面!
2023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 | |||
公告 | 面试公告 | 面试名单 | 录用公示 |
资讯 | 事业编公告 | 职位表 | 成绩查询入口 |
资料 | 公基试题 | 每日一练 | 历年试题 |
备考 | 面试课程 | 网络课程 | 图书教材 |
点击查看:2023年辽宁事业单位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成绩已发布)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3辽宁事业单位考试文章:2023年抚顺事业单位招录成绩查询入口已发布,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2023辽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招考公告、职位信息、招考条件、报名指导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辽宁事业编备考技巧
事业单位面试试题:乡村振兴正在积极推进,但却有一些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你怎么看?
乡村振兴正在积极推进,但却有一些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农民作为主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这样不仅不利于农产品的持续增收,无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不利于守住耕地红线,而且也会阻碍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这一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可能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价格低。农民主要种植农产品,由于农产品的价格并不高,且农民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结果收入却与辛勤付出不成正比,如遇自然灾害更是颗粒无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第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黑发打工、白发打粮”是当前农村分工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呈现递增趋势,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农村留守人员具有年龄大、体质差、文化水平偏低等特点,在从事农业劳作的过程中难免力不从心,在某种程度上消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第三,政策宣传不到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至今已有两年有余,但由于政府、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对政策的了解知之甚少无法合理利用一些惠农政策。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真正解决农民问题,实现乡村振兴,还得靠农民自身。而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是其中重要一环。
第一,完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种地。惠农政策作为鼓励农民积极种地的强大引擎,应不断完善,例如可建立生产奖励制度,奖励农村种植大户,树立典型,在三微一端进行宣传,有效提升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鼓励青壮年返乡发展种植业,弥补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二,提供物力和财力支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作为种地的关键,国家应大力投入资金,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也应当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鼓励专业人才下乡指导,促使农民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助推“科教助农”。
第三,完善市场机制,确保农民种地收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作用,应当扶持农业深加工企业,促使农民种地实现产业化发展之路,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有效确保农民种地收益。
相信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不断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让群众提升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提高种地积极性,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农业发展,促使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亿
热点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2021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已超过2.18亿。
模拟试题
随着高等教育实现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人口素质的红利也正在显现。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表明态度
教育是兴国大计,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递增,这也意味着国民素质也在不断攀升,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人才红利也在慢慢凸显出来。
2.积极意义
(1)推动社会观念进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成果,而其带来的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也是助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一个重要推力。当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积累到今天这样一种水平,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2)促进社会发展水平。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不断积累,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这也同时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教育高的群体他们能在自己的就业领域,贡献自己的价值,有利于相关行业的良性有序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3.存在问题
(1)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创新。在课程设置上就造成了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等现象,专业设置也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缺乏相应就业指导。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
4.对策
(1)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高等院校要充分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及市场需求,明确培养方向,突出培养重点,要从过去高度关注硬指标、数据指标向更加关注软实力的提升不断转变。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置相关培养专业,并保证教学质量。对人才做好分类管理,注重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校际之间的学科交流,也要定期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多样化的课程与实践,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3)强化学校文明。通过强化学校文明,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强化学生所处环境的文明,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事业单位面试热点:中国海洋经济稳中向好
热点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海博会也逐步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2022年11月24日,202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暨深圳国际海洋周开幕式活动举行。期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发布了《20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14.1,比上年增长3.6%,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因此,利用好海博会平台,在开放中 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共同培育经济发展的蓝色新动能,为增进全人类海洋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模拟试题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发布《20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增强当前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
参考答案
随着对海洋认识和开发程度的加深,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显著提升了沿海地区的综合实力与区域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一些过度的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规模化扩张,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外部性影响,海平面上升、海洋自然灾害频发以及近岸海域污染等问题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运行。为了协调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降低未来海洋事业可能遭遇的潜在风险,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海洋经济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第一,加快海洋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海洋管理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一要改变以往多部门分散管理的被动局面,构建集中统一的现代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实现更大程度的资源整合与高效有序治理海洋。二要注重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既要实施陆海统筹,加快陆海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要素流动,深度提升蓝色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又要打破行政区划边界,协调沿海地区之间的制度衔接和配合。自然资源部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在生态环境方面,出台区域海洋开发与保护整体规划,健全与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通过市场化手段、法治化途径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例如2022年初以来,深圳不断出招,推出《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2—2035年)》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文件。
第二,优化现有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绿色海洋产业体系。如增加对绿色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攻关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进步,为传统海洋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降低海洋经济产出的能耗和污染强度。同时,还要瞄准世界海洋产业发展前沿,积极向海洋高端产业转型,提升海洋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的应用转化效率,增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内生韧性。例如本次海博会海洋科技新成果从超深水钻井平台、大型LNG运输船等高端海工装备,到船舶自动化、深海智能养殖等新兴技术,再到绿色港口建设、海洋生态修复等解决方案……让人目不暇接。深圳西部“蛇口—前海—海洋新城—光明”海洋科技创新走廊汇聚资源,推动25个重大项目落地;深圳东部,“盐田—大鹏—深汕”向海发展走廊建设火热,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盐田河临港产业带、大鹏海洋生物产业园三期等进展喜人。
第三,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向循环利用型转变。为了应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以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抓手。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海、生态修复和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等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多渠道生态置换完善海洋生态防护与恢复体系,逐步恢复海洋自然生态功能。大力实施生态补偿等创新生态经济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相关项目支持,实现海洋生态技术、生态产品、绿色制度、生态管理体制的创新。
强化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加快建设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网络,完善海域立体化监视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