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国家公务员天门考试公告/国考职位。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国家公务员天门考试公告/国考职位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目前暂未发布,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均在10月发布,发布网站为:国家公务员局http://www.scs.gov.cn/,收藏查看。有想要考公务员的小伙伴们现在就可以备考国家公务员招考了,辽宁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在哪看国家公务员公告以及职位表等相关信息。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推荐阅读——
考生通道——2024国家公务员历年分数线|历年试题|备考咨询
教材资料——2024国家公务员图书教材|时政热点|每日一练
辅导课程——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课程|网校课程|领航礼包4.0
图书推荐: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国家公务员天门考试公告/国考职位,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列对新发展理念的分析,正确的有:
A.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B. 协调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C.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D. 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我国发展全过程。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选择ABCD选项。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化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原因:
A. 大革命以来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实践经验
B.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标志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C. 抗日战争时期为共产党人在伟大的斗争中处理矛盾、积累经验提供了实践基础
D. 延安整风运动解决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这一根本方向问题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述知识。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其原因多方面的。这主要是:①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即从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又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历史性转折)的反复比较,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实践基础与历史经验。②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③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④延安整风运动解决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这一根本方向问题,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因此,选择ABCD选项。
(复合题)每?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 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 《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 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 不平。”有些学者把《离 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 在《 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 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 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 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 期窜逐中, 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 是。”(《屈原赋今 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 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 印,印下诗人求 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 间与地点来说,差别 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 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作于放逐汉北之 时,大约是楚怀 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 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 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 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理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 和期待,希 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 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 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 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 调子,凄凉 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 莫余知兮,余将高 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倔,旦余济乎江湘”那 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 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 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 ”(“任重石” 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 却有 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 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 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 扫 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 同白居易 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 现实的自信心, 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357. 第 1 段意在说明:
A.《涉江》与《离骚》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B.《涉江》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
C.学者们对《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
D.《离骚》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
358. 第 2 段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
A.《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B.写作《离骚》时,屈原年轻气盛,常为是非而不平
C.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
D.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在了《离骚》中
359. 第 2 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
A.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360. 依据原文?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 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 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 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 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357.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第一段首先援引他人观点,探讨了关于《涉江》和《离
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然后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作者的观点,
他认为《涉江》和《离骚》有明显不同。最后又做了进一步说明,即关于
《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作者同意传统的看法,但关于《离骚》的写
作时间和地点,作者并不同意传统的看法,作者认为《离骚》作于其放逐
汉北之时,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文段结构为“分—总”,主旨句
在转折后,主要论述作者对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的不同看法。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 D 选项。
358.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白居易的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出现在第
二段后半部分。文章先?出了观点,即从内容也可以看出《离骚》的写作
时间和地点不同于《涉江》。然后从《离骚》的内容上对这个观点进行了
细致的分析,接着通过“所以”得出结论,即文段的重点:这牢骚和不平
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最后援引白居易的诗句来进一步论证作者的这个
观点。故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的是《离
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B 项和 C 项:“年轻气盛”“年轻时”在文中均未?及,无中生有。D 项:
偏离文段重点,文段重点为《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
心。
359.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文中第一段的重点即作者的观点,认为屈原《离骚》
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并非是在晚年,而是在他四十四岁左右。接着第二段是
对第一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通过分析《离骚》的写作内容,并与《涉江》
内容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即《离骚》表达的并不是对君王以及对前
途的绝望,而是充满了牢骚和希冀,是一部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作品,所
以《离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同于《涉江》,不是屈原晚年的作品,从
而印证了第一段的观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第二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同时点明了第一
段的观点。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三者均为《离骚》的内容特点的表述,并非从内容角
度分析《离骚》的目的。
360.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一段,根据“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
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可知 ,“但”转折后作者表达的是《离骚》与《涉江》的写作时
间是不同的,由此可知,转折前“传统的看法”暗指原来的学者都认为《离
骚》与《涉江》的写作时间都是在屈原晚年,即同一时期,符合原文,排
除。B 项对应第一段,根据“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
《离骚》相去不远……’”可知,“《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
说法错误,属于曲解文意,不符合原文,当选。C 项对应第一段“《离骚》
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 年)之前不久,
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和第二段“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
取心的产物……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符
合原文,排除。D 项对应第二段“细析《离骚》诗意……有希冀和期待 ……
并没有自弃和绝望……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在《离骚》中,我们
看不到《涉江》中……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符合原文,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复合题)零点集团针对全国 30 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 环保行为,进行了“中国 公众环保指数”调查。2010 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 得分为 69.5 分,较之 2005 年(68.1 分)和 2007 年 (69.1 分)维持稳定局 面,但仍未破七,当前大的环保环境和公众环保内驱力还没有达到足以产 生变革的度点 。可喜的是,西部城市公众环保指数以 69.4 分紧随东部之后 (70.3 分),成为 2010 年环保指数的亮点。进一 步研究发现,西部公众 主要赢在社会参与型环保的行为率高,高出东部和中部公众 10 分以上。 由于当前中国 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使得 我国的公众环保表现出两项内生性矛盾。 矛盾一: 73.2%的公众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会优先选择环境保护,环 保选择具有压倒性优势;另外认为我国环保已经 紧迫的公众比例将近九成 (86.8%),但在具体环保事项上,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 环保意识主要 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如将生活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分 别有 59.6%和 53.7%认为它们是环保行为,而在办 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 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落实在行为层面上,在 20 项环保行为中 ,二分之一的环保行为采取率都在 30%以下,尤其是社会参 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 矛盾二:对于环保 问题的责任归属,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 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 (39.4%),尤其是 18—25 岁的青年(32.8%)及学生(23.8%)。而对此,仍有 54.6%的公 众对政府工作表示 认可。公众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认识正体现出中国公众的 政府依赖习惯,而这种习惯是不以政府的环保力强弱为 基础的。 当然,这几年我国公众环保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气象,从这些新气象中,我 们可以大胆假设未来中国公 众环保的两个趋势。 趋势一:在联合国公布的十大环保问题中,46.1%的公众表示关注全球气 候变暖,关注度 仅次于大气污染(72%)和水污染(69.7%),因此,低 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公众 基础。进一步 研究发现,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如节约水电(64.8%)、 购买节能电器(52.7%)等, 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当然,公众 低碳时代的到来,需要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只有做到三合一 ,才能 让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 趋势二:根据中国环保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 数量几年 来有明显增加,未来趋势会更明朗,而这依赖于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 可(61.6%),一直在政府、 企业和公众等不同环保主体中居首,尤其是 近年来环保问题严重的西部,这一比例相对更高为 65%。进一步研 究发现, 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这为 未来环保组织的 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对于 18—25 岁青年来说,增加 环保组织信任度和透明度(分别为 25.6%和 28.9%)也相对较为迫切。
381.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由于当前中国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的公众环保表现出两项 内生性矛盾。
B. 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
C. 对于环保问题的责任归属,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 的比例不及四成。
D. 公众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认识正体现出中国公众的政府依赖习惯,而这种习惯是不以政府的环保力强弱 为基础的。
382. 对“矛盾一”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B.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力的矛盾
C. 家庭生活层面的高环保意识与社会参与层面的低环保意识之间的矛盾
D. 家庭生活层面的高环保意识与办公场所层面的低环保意识之间的矛盾
383. 由“矛盾二”的内容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A. 政府更需要?高环保执行水平,注重环保效率与效果
B. 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不满意的比例为 60.6%
C. 72.3%的公众对政府有依赖习惯
D. 政府依赖习惯以政府的积极环保态度为基础
384.第 6 段中,不能作为“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的条件的一项是:
A. 生活中的低碳行为
B. 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
C. 市场的配合
D. 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385. 最后一段认为,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是:
A. 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越来越高
B. 环保组织的急剧发展
C. 公众的环保活动将越来越组织化
D. 环保组织的信任度和透明度将越来越高
381.【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找出有病句 s 的一项。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成分残缺,后半句缺主语。应改为 “由于当前中
国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公众环保
表现出两项内生性矛盾”。B 项、C 项和 D 项均表述明确,没有语病。
因此,选择 A 选项。
382.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矛盾一”在文中第三段。该段首先引入环境保护这
一话题,然后通过转折关联词“但”引出重点:其一是在具体环保事项上
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其二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概
括其一、其二可知“矛盾一”体现在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两方面。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经济发展”不是重点。C 项和 D 项:均只围绕环保意识方面进行论
述,表述片面。
383.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矛盾二”出现在第四段。根据“72.3%的公众认为应
该由政府负责,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
(39.4%)”,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政府应该?高环保能力。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B 项:对应“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39.4%)”,不能推出表示不满意
的比例多少,可能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发表意见,与原文不符。C 项:对应
“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并不等于这些人都有依赖政府的习
惯,属于偷换概念,与原文不符。D 项:对应“而这种习惯是不以政府的
环保力强弱为基础的”,属于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
384.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的条件出现在
第六段。根据“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需要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
以及“只有做到三合一,才能让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可知,
三个条件分别为:生活中的低碳行为、政府的监管、市场的配合。A 项、
B 项和 C 项的内容和这三个条件对应,故排除 A 项、B 项和 C 项。而 D 项
“公众关注环保”不属于“低碳的条件”,与原文不符。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不能作为“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
的条件。
因此,选择 D 选项。
385.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出现在最后一段第一行。
根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几年来有明显增加,未来趋势会更明朗”
可知,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是“环保组织的数量将会明显增加”。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符合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
因此,选择 B 选项。【拓展】
A 项:根据“未来趋势会更明朗,而这依赖于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
(61.6%)”可知,“公众认可越来越高”是该趋势发展的条件,错误。C
项:文段仅说到了环保组织数量将增多,未?及“将越来越组织化”,属
于无中生有,错误。D 项:文中说的是“增加信任度和透明度较为迫切”,
“信任度和透明度将越来越高”未?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