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在哪里查看辽宁国家公务员招聘公告。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在哪里查看辽宁国家公务员招聘公告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发布,2017-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均在10月发布,那么考生知道公告发布之后多久会进行考试吗?华图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解答,一般国家公务员公告发布之后1个月左右时间会进行笔试。为了考生能够及时查看国家公务员考试详细,辽宁华图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
公告 | 国考简章 | 国考职位表 | 国考报名时间 |
资讯 | 国考考试时间 | 国考报考指导 | 国考考试内容 |
资料 | 国考行测试题 | 国考申论试题 | 国考历年分数线 |
备考 | 笔试课程 | 网络课程 | 图书教材 |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点击查看: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图书>>>>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在哪里查看辽宁国家公务员招聘公告,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314. 这首________的山西民歌,将男女至爱、离别情绪与人生的苦情一并抒发,以凄婉的歌声,揭开了 移民史上________的一页,饱含着时代的沧桑。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脍炙人口 波澜壮阔
B. 脍炙人口 气势磅礴
C. 喜闻乐见 浩浩荡荡
D. 喜闻乐见 沧海桑田
315. 学术水平的?升与学术期刊的发展本应“同频共振”,但与我国科研成果呈现“ 井喷”的态势不同,我国本土科技学术期刊多年来发展缓慢,散、乱、杂”局面难改。《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等曾经响当当的名字,如今也难以充分吸引优秀科学家的注意力。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是:
A. 本土期刊的尴尬处境
B. 我国科学研究水平明显?升
C. 学术水平与学术期刊理应同进退
D. 本土优秀科学家不支持本土期刊的发展
316. 所谓类文本,指的是出版物中所有作者文字之外的部分。尽管类文本也是阅读对象,但它们 ________地成为阅读的主体,甚至造成了对于文本的阅读________,实在有________之嫌。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反客为主 困难 以一持万
B. 主客颠倒 妨碍 舍本逐末
C. 喧宾夺主 障碍 本末倒置
D. 太阿倒持 艰难 轻重倒置
314.【解析】
第一空,分析第一空。该空搭配“山西民歌”,民歌是被大众所传唱的。C
项和 D 项“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很受大众欢迎,而民歌可以“喜
欢听”,不能“乐意看”,所以“喜闻乐见”不能形容“民歌” 。排除 C 项
和 D 项。A 项和 B 项“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填入此处可以表达民歌受到人们的喜爱,被人们传诵之意,符合文意。
第二空,分析第二空。该空形容的是“移民史”。B 项“气势磅礴”形容雄
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不符合文意,排除 B 项。A 项“波澜壮阔”
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
流声势浩大。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315.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阐述学术水平的?升与学术期刊的发展本应同
步,随后转折引出重点,即我国本土科技学术期刊的问题,最后举例证明
我国本土科技学术期刊确实存在问题。文段是“分—总—分”结构,主旨
句是转折后的内容,主要论述我国本土科技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论述“科学研究水平”是为了对比“本土学术期刊”的问题,非重
点内容。C 项:围绕转折前论述,非重点。D 项:围绕例子论述,非重点,
且“不支持”表述不恰当,文中强调的是本土期刊没有引起优秀科学家的
注意。
316.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第一句“所谓类文本……”可知,“类文本 ”
是作者文字之外的部分,在阅读中应处于次要地位,“但”转折之后说明
“类文本”成了阅读的主要对象。所以该空应体现“主次颠倒”之意。A
项“反客为主”意思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B 项“主客颠倒”比喻事物
轻重大小颠倒了位置;C 项“喧宾夺主”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
原有的或主要事物的位置。三者均符合文意。D 项“太阿倒持”比喻把大
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不符合文意,排除 D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甚至造成了对于文本的阅读________”可知,
该空应填入名词。A 项“困难”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易解决的问题或障碍;C 项“ 障碍”指阻挡前进的东西。二者均为名词。B 项“妨碍”使
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是动词,排除 B 项。
第三步,分析第三空。“实在有________之嫌”是对前文意思的呼应与总结,
该空应体现“主次颠倒”之意。A 项“以一持万”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
制全局,不符合文意,排除 A 项。C 项“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
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艰难:困难。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
末节,形容轻重倒置。轻重倒置: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弄颠倒了。
354. 法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民众和执法者对违法行为的态度决定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与中国人“逢年过节喜庆应该放鞭炮”的社会习俗是不一致的。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燃放烟花爆竹 是“辞旧迎新”是“热热闹闹过新年”的重要标志。甚至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会有 “如果不放鞭炮,怎么算过年”这样的意识。所以许多人看到别人违反法规放鞭炮、点烟花,不仅不 鄙视他,而且还会觉得挺高兴,乐观其成,无形中减弱了执行的惩罚效果。
下列论断最符合上文观点的是:
A.在法律和社会风俗不一致时法律的实施效果不会太好
B.法律实施效果的好坏完全由法律本身所决定
C.凡是违反社会习惯的法律法规都应当被废除
D.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应当征求民众和执法者意见
355. 坦白地说,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记者,笔者深为自己完全看不出那个假报道的破绽而 ________,更为自己的同行里________有如此骗子而羞愧。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词语是:
A.惊诧 竟
B.汗颜 尚
C.惊诧 尚
D.汗颜 竟
356. 中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得相对较晚,其大部分效果在过去四十年中才显现出来。它对中国人与自然环 境关系的影响,发生得肯定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而且可能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强大。随着政治越来越稳定, 大规模的发展、生产、消费、运输和废物处理已经改变了中国。
上述文字透露出来的潜在的信息是:
A.中国工业改革的效果在较长时间内才能显现出来
B.中国工业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快
C.中国工业革命后政治越来越稳定
D.中国自然环境的发展前景和威胁
354.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文段最后一句“无形中减弱了执行的惩罚效
果”,符合原文。B 项对应文段第一句“法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民
众和执法者对违法行为的态度决定的”,不是“完全由法律本身决定”,属
于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C 项“凡是……被废除”过于绝对,属于偷换
语气,与原文不符。D 项对应“法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民众和执
法者对违法行为的态度决定的”,而不是“制定时征求民众和执法者意见”,
属于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
因此,选择 A 选项。
355. 【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递进关联词“更”以及“更”后面的感 受“羞
愧”可知,第一空应该含“羞愧”之意,但比“羞愧”语义程度稍微轻一
点。A 项和 C 项“惊诧”指惊讶诧异,无关“羞愧”,不符合文意,排除 A
项和 C 项。B 项和 D 项“汗颜”指因羞惭而脸上出汗,泛指惭愧,能够体
现“羞愧”的含义且比它语义更轻,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从业二十多年但完全看不出假报道的问题”
可知这是作者没想到的。再通过递进关联词“更”可知,第二空应填入一
个语义也表示“想不到”但程度更重的词。B 项“尚”指还、仍然,不符
合文意,排除 B 项。D 项“竟”指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意料之外的事且
语义较重,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D 选项。
35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到中国的工业革命起步晚,大部分效果很晚
才体现出来。接着论述了它对“中国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影响又快又强
大,最后对该影响进一步补充,指出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发展给我国的生产、
消费、运输和废物处理等带来了挑战。由此可知,文段重在强调工业革命
给中国人与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发展前景”和“威胁”是对“影响”的同 义替
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和 C 项:文段的背景表述,非文段重点。B 项:表述片面,文段还强调了给中国发展带来的隐忧。
375. 当夜深人静,即将准备进入梦乡时,我们的身体常常会突然抽搐一下,这种抽搐通常被科学家们称 作临睡肌跃症(又称入睡抽动)。目前没有研究彻底搞明白它的原因,因而人们对此有诸多猜测。有一种解释认为 ,人脑是基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动物的应激反应模式。肌肉彻底放松时, 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以为我们在自由坠落,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大脑指挥全身肌肉马上行动,试图 在下坠过程中抓住什么东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会突然收紧,导致入睡抽动。
这段文字:
A. 介绍临睡肌跃症的临床表现
B. ?供一种对临睡肌跃症的解释
C. 说明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
D. 阐述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
376.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这位哲学家却 总是强调:“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 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下列说法准确概括文意的是:
A. 苏格拉底不愿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
B. 苏格拉底实际上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C. 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
D. 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他人没有不同
377.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 秀的人却无所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 王、阿尔西巴底斯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是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 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是指:
A. 美貌
B. 美貌的人
C. 其他才能
D. 内在的美
375.【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出临睡肌跃症的概念,第二句通过“因
而”指出对这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存在诸多猜测。接着通过“有一种解释认
为”引出对临睡肌跃症的其中一种解释。文段主旨句在“因而”之后,讲
述了对临睡肌跃症的一种解释。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临床表现”出现在文段第一句,用来引出“临睡肌跃症”的话题,
偏离重点。C 项:“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仅是?供一种关于临睡肌跃
症的解释中的部分信息。D 项:“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文段并未?及。
37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了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接着
通过转折词“却”指出苏格拉底强调自己一无所知。然后借苏格拉底的解
释表明苏格拉底与别人的不同在于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文段重点在转折
之后,主要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重点 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不愿被称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文段未?及 ,无中
生有。D 项:“与他人没有不同”与文意相反,文段重点强调是有不同的。
377.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的“此”出现在第二句。
分析“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上下文语境。根据就近原则,重点分析前
一句和后一句。前一句讲“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后一句
讲“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可见“此”指的是美貌的人拥
有的东西,即“美貌”或“容颜俊秀”。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美貌”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