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在哪里查看陕西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在哪里查看陕西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目前暂未发布,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均在10月发布,发布网站为:国家公务员局http://www.scs.gov.cn/,收藏查看。有想要考公务员的小伙伴们现在就可以备考国家公务员招考了,辽宁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在哪看国家公务员公告以及职位表等相关信息。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推荐阅读——
考生通道——2024国家公务员历年分数线|历年试题|备考咨询
教材资料——2024国家公务员图书教材|时政热点|每日一练
辅导课程——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课程|网校课程|领航礼包4.0
图书推荐: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在哪里查看陕西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354. 法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民众和执法者对违法行为的态度决定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与中国人“逢年过节喜庆应该放鞭炮”的社会习俗是不一致的。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燃放烟花爆竹 是“辞旧迎新”是“热热闹闹过新年”的重要标志。甚至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会有 “如果不放鞭炮,怎么算过年”这样的意识。所以许多人看到别人违反法规放鞭炮、点烟花,不仅不 鄙视他,而且还会觉得挺高兴,乐观其成,无形中减弱了执行的惩罚效果。
下列论断最符合上文观点的是:
A.在法律和社会风俗不一致时法律的实施效果不会太好
B.法律实施效果的好坏完全由法律本身所决定
C.凡是违反社会习惯的法律法规都应当被废除
D.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应当征求民众和执法者意见
355. 坦白地说,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记者,笔者深为自己完全看不出那个假报道的破绽而 ________,更为自己的同行里________有如此骗子而羞愧。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词语是:
A.惊诧 竟
B.汗颜 尚
C.惊诧 尚
D.汗颜 竟
356. 中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得相对较晚,其大部分效果在过去四十年中才显现出来。它对中国人与自然环 境关系的影响,发生得肯定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而且可能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强大。随着政治越来越稳定, 大规模的发展、生产、消费、运输和废物处理已经改变了中国。
上述文字透露出来的潜在的信息是:
A.中国工业改革的效果在较长时间内才能显现出来
B.中国工业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快
C.中国工业革命后政治越来越稳定
D.中国自然环境的发展前景和威胁
354.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文段最后一句“无形中减弱了执行的惩罚效
果”,符合原文。B 项对应文段第一句“法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民
众和执法者对违法行为的态度决定的”,不是“完全由法律本身决定”,属
于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C 项“凡是……被废除”过于绝对,属于偷换
语气,与原文不符。D 项对应“法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民众和执
法者对违法行为的态度决定的”,而不是“制定时征求民众和执法者意见”,
属于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
因此,选择 A 选项。
355. 【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递进关联词“更”以及“更”后面的感 受“羞
愧”可知,第一空应该含“羞愧”之意,但比“羞愧”语义程度稍微轻一
点。A 项和 C 项“惊诧”指惊讶诧异,无关“羞愧”,不符合文意,排除 A
项和 C 项。B 项和 D 项“汗颜”指因羞惭而脸上出汗,泛指惭愧,能够体
现“羞愧”的含义且比它语义更轻,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从业二十多年但完全看不出假报道的问题”
可知这是作者没想到的。再通过递进关联词“更”可知,第二空应填入一
个语义也表示“想不到”但程度更重的词。B 项“尚”指还、仍然,不符
合文意,排除 B 项。D 项“竟”指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意料之外的事且
语义较重,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D 选项。
35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到中国的工业革命起步晚,大部分效果很晚
才体现出来。接着论述了它对“中国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影响又快又强
大,最后对该影响进一步补充,指出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发展给我国的生产、
消费、运输和废物处理等带来了挑战。由此可知,文段重在强调工业革命
给中国人与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发展前景”和“威胁”是对“影响”的同 义替
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和 C 项:文段的背景表述,非文段重点。B 项:表述片面,文段还强调了给中国发展带来的隐忧。
371. ①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同样需要这些品质
②把握好间隔和规律正是时间管理的内容
③当鸡蛋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糟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控制局面
④进行时间管理,就好像抛鸡蛋
⑤要做好抛鸡蛋的动作,需要耐心、毅力、练习和计划
⑥你要不停地把手中的一只鸡蛋换成另一只,还要保持所有的鸡蛋都不落
到地上
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序,语序正确的是:
A. ②④③⑥⑤①
B. ⑤①⑥④③②
C. ②④⑤⑥①③
D. ④⑥⑤①③②
372. 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优势互补,?高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离不开健 全的市场机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在完善市场机制上下功夫,目前应强调两 个方面。一方面,要纠正要素价格扭曲现象,用价格杠杆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高 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正确应对生产要素供需的结构性变化。
对上述文字的中心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B. 价格机制是调整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C. 健全的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D.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
374. 垃圾填埋场是厌氧细菌的滋生地,会产生大量甲烷。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强,尽管可以将其 捕捉并转化为能源,但是即使最高效的回收系统,仍有高达 10%的甲烷发生逃逸。由于垃圾填埋场产生的甲烷大 部分来自有机废弃物,因此可以用更绿色的方式处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堆肥。实际上,垃圾填埋场里三分之二 的垃圾可以堆肥,这就大大减少了甲烷的产量。由于堆肥过程中会产生高温、高压,有机废弃物中的碳可能部分 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将这些有机物重新组合成液态燃料(乙醇或甲醇),或用作其他工 业原料。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 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甚
B. 现阶段的甲烷回收系统对甲烷的捕捉利用依旧有限
C. 用堆肥方式处理垃圾填埋场的垃圾能有效减少甲烷的生成
D. 堆肥这种垃圾处理方式需要将其生成的有机废弃物重新组合
371.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首先验证
②句,②句中出现“正是时间管理的内容”,说明在②句之前应先?到“时
间管理”这一话题,所以②不能做首句,故排除 A 项和 C 项。再对比④句
和⑤句,④句将“时间管理”比作“抛鸡蛋”,⑤句是怎么才能做好抛鸡
蛋的动作,故④句应该在⑤句前面,排除 B 项。暂定答案为 D 项。
第二步,验证 D 项。D 项首先通过④句引出“时间管理”和“抛鸡蛋”的
话题,⑥句是对抛鸡蛋动作的?述,⑤句?出做好抛鸡蛋的动作需要的品
质,然后引出①句时间管理也需要这些品质,这些品质也是③句控制局面
的能力,最后②句进行总结。
因此,选择 D 选项。
372.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出“促使……,实现……,?高 ……”离不
开健全的市场机制。然后从两个方面对完善市场机制进行具体解释,一是
用价格杠杆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二是正确应对生产要素供需的结
构性变化。文段为“总—分”结构,文段核心话题为“市场机制”,主要
讲述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来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和 D 项:偏离重点,未表述文段核心话题“市场机制”。C 项:偷换逻辑,根据原文第 一句的“离不开”和第二句的“需要”可知,健全的市场
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374.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出了垃圾填埋场会产生大量甲烷,并且目前
的回收系统仍有甲烷逃逸这样的问题,然后针对这样的问题给出了解决对
策,即“堆肥”。随即通过“实际上”对对策进行补充说明,指出堆肥可
以大大减少甲烷产量,最后又补充说明堆肥能够带来的额外好处,即有机
废弃物可以重新组合。文段结构为“分—总—分”,文段的主旨句为对策
句,即堆肥能够解决甲烷生成的问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选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为问题的表述,未?及”堆肥“,非重点。D 项:与文意相
悖,文段是说堆肥过程中的有机废弃物能够重新组合再利用,而不是堆肥
这种处理方式需要重新组合,且 D 项为补充说明部分,非重点。
(复合题)氢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尽管对氢气等利用能源的研究取得了 很多成果,然而如何制造出廉价 的氢仍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从水中产生氢的一种途径是简单地把水加热,直到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 氧 原子。但是这两种气体必须立即分开,否则它们就会又合成为水。分离 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有渗透性的薄 膜①,这种薄膜能被极弱小的氢原 子穿过,同时又把相对大些的氧原子拦住。 作为研究制造廉价氢气的一部分 ,以色列雷霍沃特市的维茨曼科学院研制 出了一种满足上述要求的、耐高温的陶瓷薄膜②。已有的能渗透氢原 子同 时又不使氧原子越过的薄膜是由氧化镁和氧化锆等材料组成的陶瓷薄膜 ③。由于它只能在 1750℃左右的 温度下使用,所以尚不能真正地用于氢气 生产。 用于氢气生产的薄膜必须能耐更高的温度。原因是温度越高, 转变的效率 越高。例如,温度到达 2200℃时,就会有 1/3 的水能够有效地转变为氢和 氧。 该院这个项目的 主要研制者科干用特别处理过的氧化锆和氧化铈粉末配 料,制成了能在 2000℃高温下工作的薄膜④。他认为, 还能进一步开发出 能在 2200℃左右温度下工作的材料。 新的薄膜能经得住高温的部分原因是材料的选配,另 外,生产陶瓷的粉末 经过特殊的处理也是一部分原因。粉末的每一颗微粒都很光滑,有粗糙棱 角的极少。这就 【 】着一旦形成薄膜,他们中间就极少有棱角接触,因 此就极少有熔融和烧结的机会。一些专家认为,科干的 这项发明对于用加 热方法生产氢气是一个关键性的进展。
329. 对文中①②③④处“薄膜”的意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①处含义最广,可包含②③④
B. ②处与③处“薄膜”的内涵完全相同
C. ③处与④处“薄膜”的内涵不相同
D. ②处与④处“薄膜”的内涵完全相同
330. 对第二自然段从水中?取氢的工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要把水加热至氢氧分离
B. 要用渗透性薄膜将氢氧分开
C. 水加热的方式要简单
D. 两种气体的分离要及时
329.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薄膜”分别出现在第二段、第三段和第五段。分析
“薄膜”的上下文语境。①处“薄膜”出现在第二段,此处的“薄膜 ”是
广义范围的薄膜。②处“薄膜”出现在第三段,根据“研制出了一种满足
上述要求的、耐高温”可知,这是一种耐高温的薄膜。③处“薄膜”同样
出现在第三段,根据“由于它只能在 17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可知,
这种薄膜指的是不耐高温的薄膜。④处“薄膜”出现在第五段,根据“制
成了能在 2000℃高温下工作的”可知,这种薄膜是一种耐高温的薄膜。
故①处含义可涵盖②③④处;②处与③处含义不同;③处与④处含义不同;
②处与④处“薄膜”的含义完全相同。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分析不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330. 【解析】
第一步,第一步,定位原文,“从水中?取氢的工艺”出现在文章第二段。
第二步,辨析选项。根据“从水中产生氢的一种途径是简单地把水加热,
直到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符合原文,排除 A 项。根据“分离
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有渗透性的薄膜”,符合原文,排除 B 项。根据
“简单地把水加热”,而不是“水加热的方式要简单”,属于曲解文意,不
符合原文,当选。根据“这两种气体必须立即分开,否则它们就会又合成
为水”,符合原文,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