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云南省国家公务员招录职位表什么时候出。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云南省国家公务员招录职位表什么时候出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大战即将拉开序幕,华图教育专家建议考生要做充分准备,争取一次上岸。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发布,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都在10月中旬左右发布,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点击查看: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
图书推荐:
推荐阅读:
【备考图书】【网络课程 】【面授课程】【国考介绍 】【备考指导】【 试题资料 】【 备考资料 】【系统详述 】
【国考公告】【国考大纲】【国考职位 】【报名入口】【报名条件】【准考证打印入口】 【笔试时间】【考试科目 】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云南省国家公务员招录职位表什么时候出,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306. 现在新疆摘棉花都已经请不到人,人都跑到外地去了,这么大面积的棉花田怎么办?美国摘棉花靠 的全是机械,以色列摘西红柿也全是________,但我们的农业基本上都靠人。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智能化
B. 无人化
C. 机械化
D. 自动化
307. “这个电影不但我看过”作为前一个分句,它的后一个分句正确的是:
A. 其他电影我也看过
B. 其他同学也都看过
C. 而且还为它写过一篇影评
D. 这个电影的剧本我也看过
306.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以色列摘西红柿也全是________,但我们的农业
基本上都靠人”可知,空格与后文形成转折关系,该空要体现“不靠人”
的意思。
第二步,辨析选项。B 项“无人化”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智能化: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
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机械化:指的是用机械来代替人
工劳动完成生产作业。自动化: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
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
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
307.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前一个分句中“不但”表递进,后强调主体“我”的
行为,由此可知,后一个分句应是与“我”构成递进关系的主体的相似行
为,即除了“我”之外的其他人的相似行为。第二步,辨析选项。B 项主体为“其他同 学”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C 项和 D 项:主体分别为“其他电影”“影评”“剧本”,均 不符合语
境。
(复合题)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 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 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 有人对田丰说:“群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 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 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不是难得出答案来的。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键在 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因为你反对我,你对了就意味着我错 了,这还了得。作为谋臣的田丰正是深深了解袁绍之为人,所以当有人向他道喜时,他却想到了“吾其死 矣。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某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半点不同意见,但为 “面子”和“威信”,可以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拗着要下面“坚决照办 ”。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更是文过饰非,对那些反对他们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则是耿耿于怀。 虽然这些人不能像袁绍对付田丰那样向?意见的同志开刀,但他们手里有权,瞅准机会暗里打击报复,待时机一 到,就把“小鞋”在那些同志的脚上一套。可以说,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很有几分“袁绍遗风 ”。列宁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 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的真正实质,即不了解实际上(而不是凭 自己的想象)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年袁绍以为杀了田丰,就 可以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的“威信”。结果落得为天下哂笑。今天我想有必要给某些人也敲一 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请君以袁绍为戒。
323. 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是:
A. 长曹操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B. 胆小怕死,反对伐曹。
C. 伤了袁绍的面子,为袁绍所不容。
D. 伐曹失败,袁绍迁怒于他。
32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袁绍遗风”的特点:
A. 独断专行
B. 顾及面子
C. 打击报复
D. 贪污受贿
325.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A. 袁绍不该轻易杀掉田丰
B. 说话做事要三思而行,否则后患无穷
C. 历史总是喜欢捉弄人,喜欢和人开玩笑
D. 为了维护个人面子,独断和专行,最终必定失败,贻笑天下
32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田丰是先知先觉,所以知道最后“吾其死矣”
B. 袁绍所以要杀田丰,是为了解气
C. 文中所?及的曹袁之间的战争又被称为“官渡之战”
D. 袁绍一点也不懂兵法
327. 本文的直接目的是:
A. 批判袁绍
B. 赞扬田丰
C. 以史为鉴
D. 记载史实
323.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原因出现在第二段。根据“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
键在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可知,“之 所以”
是因果关联词,“关键在于”之后为原因。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324.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袁绍遗风”出现在第三段尾句。根据“可以说”可
知,最后一句“袁绍遗风”是对前文某些领导干部作风特点的总结,分析
上文语境。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对应“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排除 A
项。B 项对应“但为‘面子’和‘威信’”,排除 B 项。C 项对应 “瞅准机
会暗里打击报复”,排除 C 项。D 项“贪污受贿”无中生有。
因此,选择 D 选项。
325.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文章开头讲了“袁绍杀田丰”的故事,接着分析了田
丰被杀的原因,然后说到许多领导干部作风颇有“袁绍遗风”,最后敲醒
警钟,警示人们要以袁绍为戒。文章结构为“分—总”,重点在于袁绍故
事给人们的警示,即为了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面子,却最终遭天下
人哂笑。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文章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仅针对故事本身。B 项:不是文中典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无中生
有。C 项:引自最后一段开头列宁说的话,不是中心思想。
32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先知先觉”错误, 田丰知道“吾其死矣”是根
据事情的进展以及对袁绍认识得出的,而不是“先知先觉”,属于曲解文
意,排除 A 项。B 项“解气”表述不够准确,袁绍杀田丰是因为“田丰伤
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排除 B 项。C 项对应“ 官渡一
战,曹操大破袁军”,即文中所?及战争为“官渡之战”,符合文意。D 项
“一点也不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327.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开头讲了“袁绍杀田丰”的故事,接着分析了田丰被
杀的原因,然后说到许多领导干部作风颇有“袁绍遗风”,最后敲醒警钟,
警示人们要以袁绍为戒。文章结构为“分—总”,重点在于袁绍故事给人
们的警示,所以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仅针对史实本身,并没有上升到要从史实得出什么道
理的层面。
(复合题)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 56—60 题。 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塞满挤爆,常常来不及 消化,就被迫接收下 一个信息,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处于无意识处理的状态,很多问题都来不及 深入思考。长期 下来,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 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销员、诈骗集团等紧紧抓住这 一特点,巧妙操弄生 活中的各种信息,制造一个又一个骗局,我们则比想象中更容易落入圈套, 还认为自己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 骗局的根源之一:其实我们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当我们在看世界时,我们是真的 “直接”看到了世界,还是只是“间接” 看到了世界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当然是直 接看到了世界,但事实上, 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 递给我们 的产物。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摸到东西时,我们真 正“接触”到的,只是大脑对这个 世界的“理解”。___①___我们所有的 知觉经验,完全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 的能量和信号 转变成电生理信号,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我们所体验到 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 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 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其 中就会有错误 或漏洞。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 在演化 过程中,大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模拟的知觉能够逼近真实世界,好 让我们可以顺利存活于世界之中,___②___ 但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野 性世界,大脑常常需要选择牺牲少许的“正确性”以换取“速度 ”,“思 考捷径”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 立好的预 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___③___我们无论怎样使用意志去 穿透认知,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科学家 们把这种无法通过意志力进 行矫治的认知现象,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这种“认知不可穿 透性”, 正是大脑可能欺骗我们的一个重大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三: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 大 脑容易受骗或出错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 洞。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在被转化成知 觉意识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系列无 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___④___比如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 脊 鞘上跳跃等过程,这些完全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 是有原因的。因为如 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 大脑选择只让我 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 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 ,这些会偷偷影响我 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341. 下面这个段落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位置?
大脑预设人脸一定是凸出来的,不可能是凹进去的,这种类似的预设在“大 部分”状态下 都是恒定的,因此在深化过程中,它们已经被写入大脑的默认值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科学家制造出脸向内 凹的人脸模型,在人类的视觉与大脑解码系统中,我们看到的人脸模型仍然是凸出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42. 关于认知不可穿透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与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计算方式有关
B. 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一种知觉假象
C. 发生在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
D. 意志力无法穿透的认知对象是相对不重要的信息
343. 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 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C. 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D. 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344. 下列哪组词语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大脑容易受骗?
①无意识信息处理
②思考捷径
③意志力薄弱
④信息过载
⑤知觉假象
A. 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345.这篇文章意在说明:
A. 很多认知现象是无法通过意志力去矫治的
B. 大脑由于进化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认知结构
C. 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可靠与完美
D. 掌握大脑运转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骗局
341. 【解析】
第一步,判断给定文段意思。这段文字通过“人脸”的例子来说明人类的
大脑系统不会接受违反大脑默认值的设计。
第二步,对比选项。分析文章①②③④的前后语境。③前面的话题是“大
脑预设”,后面谈论的是“人类的设计无法改变大脑系统的认知”这个结
论,正是给定文段所论证的观点,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前后的话题均与所给文段的话题不一致。
342.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认知不可穿透性”出现在“骗局根源之二”这一部
分。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对应“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
方式”,正确。B 项的“知觉假象”、C 项的“电生理信号”这两个话题都
不在“骗局根源之二”这一部分中,与认知不可穿透性无关,错误。D 项
“相对不重要”文章没有?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因此,选择 A 选项。
343.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根据横线前的转折词“但是”可知,
横线处应与转折前的内容相反。转折之前讲的是“大脑选择重要的信息会
给我们带来好处”。横线后是对前文的解释,讲的是“大脑没有选择的信息可能会对我们有 害”。由前后文语境可知,该空应体现“大脑没有选择
的信息可能会对我们有害”之意。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没有体现“对我们有害”。C 项:后文未论及对重要性判断出错的弊
端,无法与后文构成衔接。D 项:“因时而异”在前后语境都未?及。
344.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大脑容易受骗”出现在文章开头。根据后文可知,“大
脑容易受骗”的根源有三个:一是“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即“知觉假
象”;二是“各种思考捷径”;三是“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分别对应 ⑤
②①。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符合上述分析。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④:“信息过载”出现在第一段话中,属于“背景”。③:“意志力薄弱 ”
整个文章没有?及。
345.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第一段讲了“我们的大脑容易受骗”,后面的段落从
三个方面——“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各种思考捷径”“无意 识信息处理
过程”来说明“大脑容易受骗”的原因。文章为“总—分”结构。 “总”的内容是“大脑容易受骗”,可以看出,大脑并不是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完
美。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文章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认知现象”和“认知结构”均为根源二中的内容,非重点。
D 项:文中谈的是“大脑受骗”,而不是“骗局”,话题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