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在哪里看2024山西国考科目大纲。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在哪里看2024山西国考科目大纲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目前暂未发布,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均在10月发布,发布网站为:国家公务员局http://www.scs.gov.cn/,收藏查看。有想要考公务员的小伙伴们现在就可以备考国家公务员招考了,辽宁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在哪看国家公务员公告以及职位表等相关信息。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推荐阅读——
考生通道——2024国家公务员历年分数线|历年试题|备考咨询
教材资料——2024国家公务员图书教材|时政热点|每日一练
辅导课程——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课程|网校课程|领航礼包4.0
图书推荐:
>>>>>>扫码一对一咨询,领取资料试题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在哪里看2024山西国考科目大纲,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26. 下列情形所反映的权利类别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小张向老刘借款 6000 元,并将祖传玉镯交与老刘,二人约定三年内还钱取镯,否则老刘有权变卖玉镯获偿
B. 某公司在地方政府组织的拍卖会上拍得一块土地,用于日后的商业开发
C. 李女士送修电动车,后拒不支付修车费,店老板遂留置电动车
D. 某银行向购房人王先生发放了一笔按揭贷款,贷款期限 25 年
27. 下列对法谚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法无授权不可为——每个公民都应当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作为
B. 枪炮作响法无声——战乱时,平常法律所维系的社会秩序荡然无存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即使初衷是好的,如果触犯了法律还是要一视同仁
D.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规定与道德信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8. 下列情形中,甲和乙只需承担双方责任,无需承担共同责任的是:
A. 甲乙共同实施了故意伤害行为
B. 甲乙合伙办了一家快递企业,乙在运输过程中丢失包裹
C. 甲养的羊误入乙的菜地,乙发现后不管不问导致损失扩大
D. 甲与乙协商共同买下一套房屋,二人约定各欠卖方十万元房款
26.【答案】B
【解析】B 项反映的权利类别是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
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
权、自然资源使用权等。ACD 三项均属于担保物权,担保物权是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定
的,而 B 项属于用益物权。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反映的权利类别是担保物权中的质权。质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动产或一定的财产
权利移交给债权人作为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事由时,债权人
可就该动产或财产权利优先受偿的权利。
C 项:反映的权利类别是担保物权中的留置权。留置权是债权人对已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
在未清偿前加以留置作为担保的权利。
D 项:反映的权利类别是担保物权中的抵押权。抵押权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不动
产或动产,作为清偿债务的担保而不转移占有所产生的担保物权。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
时,抵押权人有权就抵押财产的价金优先受偿。
27.【答案】B
【解析】“枪炮作响法无声”,“枪炮作响”指的是战乱时期,“法无声”指的是法律无法发挥
作用。B 项说法正确。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法无授权不可为”指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法律授权。这是对国家公权力的约
束,不是对公民的约束。
C 项:“法不阿贵”指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与初衷好坏无关。
18D 项:“法律必须被信仰”指法律要对社会生活起到作用,就要人们信仰法律。这句话强调
的是公民的法治观念,与道德信仰无关。
28.【答案】C
【解析】共同责任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违法行为并且都有过错,从而共同对损害的发
生承担的责任,如加害人为两个以上的人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学理上共同责任又分为三种:
连带责任、按份责任、补充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
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
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C 项中甲饲养的羊造成乙的损失,应该承
担赔偿责任。乙不管不问,对损失扩大部分承担一定责任。甲、乙并未共同实施违法行为,
无需承担共同责任。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八条的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B 项:根据《合伙企业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
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
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
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D 项: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
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A、B、D 三项的情形,均需承担共同
责任。
1. 下列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试点地区的监察委员会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B. 试点地区预防腐败局的相关职能被整合进监察委员会
C. 试点地区的监察委员会从属于行政系统
D. 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
2. 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曾提出: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③枪
杆子里面出政权;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③④①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②①④
3. 下列关于我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工商联不属于民主党派
B.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
C. 无党派人士是指既不参加中国共产党也不参加民主党派的普通群众
D.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答案】C
【解析】监察委员会独立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同时向上级监察机关和同级国
家权力机关负责。由此可知,监察委员会并非从属于行政系统,C 项说法错误。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监察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监察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由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B 项: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
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员会。
D 项:2016 年 12 月 25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在北京市、山
西省、浙江省及所辖县、市、市辖区设立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职权。
2.【答案】B
【解析】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出于 1995 年;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提出于
1968 年;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提出于 1927 年;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于 1988
年,正确顺序为③②④①。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①1995 年 11 月 8 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
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②1968 年,全国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大批城市
知识青年下放到了农村劳动。
③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强调“要非常注意军事,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④1988 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论断。
3.【答案】C【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
见》指出,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并非
普通人士。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工商联是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不是民
主党派。
B 项:在野党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没有执掌或没有参与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政党。
D 项:十二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复合题)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 56—60 题。 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塞满挤爆,常常来不及 消化,就被迫接收下 一个信息,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处于无意识处理的状态,很多问题都来不及 深入思考。长期 下来,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 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销员、诈骗集团等紧紧抓住这 一特点,巧妙操弄生 活中的各种信息,制造一个又一个骗局,我们则比想象中更容易落入圈套, 还认为自己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 骗局的根源之一:其实我们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当我们在看世界时,我们是真的 “直接”看到了世界,还是只是“间接” 看到了世界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当然是直 接看到了世界,但事实上, 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 递给我们 的产物。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摸到东西时,我们真 正“接触”到的,只是大脑对这个 世界的“理解”。___①___我们所有的 知觉经验,完全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 的能量和信号 转变成电生理信号,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我们所体验到 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 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 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其 中就会有错误 或漏洞。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 在演化 过程中,大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模拟的知觉能够逼近真实世界,好 让我们可以顺利存活于世界之中,___②___ 但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野 性世界,大脑常常需要选择牺牲少许的“正确性”以换取“速度 ”,“思 考捷径”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 立好的预 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___③___我们无论怎样使用意志去 穿透认知,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科学家 们把这种无法通过意志力进 行矫治的认知现象,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这种“认知不可穿 透性”, 正是大脑可能欺骗我们的一个重大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三: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 大 脑容易受骗或出错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 洞。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在被转化成知 觉意识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系列无 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___④___比如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 脊 鞘上跳跃等过程,这些完全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 是有原因的。因为如 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 大脑选择只让我 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 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 ,这些会偷偷影响我 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341. 下面这个段落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位置?
大脑预设人脸一定是凸出来的,不可能是凹进去的,这种类似的预设在“大 部分”状态下 都是恒定的,因此在深化过程中,它们已经被写入大脑的默认值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科学家制造出脸向内 凹的人脸模型,在人类的视觉与大脑解码系统中,我们看到的人脸模型仍然是凸出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42. 关于认知不可穿透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与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计算方式有关
B. 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一种知觉假象
C. 发生在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
D. 意志力无法穿透的认知对象是相对不重要的信息
343. 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 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C. 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D. 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344. 下列哪组词语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大脑容易受骗?
①无意识信息处理
②思考捷径
③意志力薄弱
④信息过载
⑤知觉假象
A. 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345.这篇文章意在说明:
A. 很多认知现象是无法通过意志力去矫治的
B. 大脑由于进化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认知结构
C. 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可靠与完美
D. 掌握大脑运转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骗局
341. 【解析】
第一步,判断给定文段意思。这段文字通过“人脸”的例子来说明人类的
大脑系统不会接受违反大脑默认值的设计。
第二步,对比选项。分析文章①②③④的前后语境。③前面的话题是“大
脑预设”,后面谈论的是“人类的设计无法改变大脑系统的认知”这个结
论,正是给定文段所论证的观点,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前后的话题均与所给文段的话题不一致。
342.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认知不可穿透性”出现在“骗局根源之二”这一部
分。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对应“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
方式”,正确。B 项的“知觉假象”、C 项的“电生理信号”这两个话题都
不在“骗局根源之二”这一部分中,与认知不可穿透性无关,错误。D 项
“相对不重要”文章没有?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因此,选择 A 选项。
343.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根据横线前的转折词“但是”可知,
横线处应与转折前的内容相反。转折之前讲的是“大脑选择重要的信息会
给我们带来好处”。横线后是对前文的解释,讲的是“大脑没有选择的信息可能会对我们有 害”。由前后文语境可知,该空应体现“大脑没有选择
的信息可能会对我们有害”之意。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没有体现“对我们有害”。C 项:后文未论及对重要性判断出错的弊
端,无法与后文构成衔接。D 项:“因时而异”在前后语境都未?及。
344.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大脑容易受骗”出现在文章开头。根据后文可知,“大
脑容易受骗”的根源有三个:一是“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即“知觉假
象”;二是“各种思考捷径”;三是“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分别对应 ⑤
②①。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符合上述分析。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④:“信息过载”出现在第一段话中,属于“背景”。③:“意志力薄弱 ”
整个文章没有?及。
345.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第一段讲了“我们的大脑容易受骗”,后面的段落从
三个方面——“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各种思考捷径”“无意 识信息处理
过程”来说明“大脑容易受骗”的原因。文章为“总—分”结构。 “总”的内容是“大脑容易受骗”,可以看出,大脑并不是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完
美。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文章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认知现象”和“认知结构”均为根源二中的内容,非重点。
D 项:文中谈的是“大脑受骗”,而不是“骗局”,话题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