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手入门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2024拉萨国考职位表_国考公告

华图教育 | 2023-10-13 10:21

收藏

  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拉萨国考职位表_国考公告。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群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拉萨国考职位表_国考公告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约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发布,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都在10月中旬左右发布,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点击查看: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jian 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图书教材

  jian2024国家公务员面授笔试课程

  jian2024国家公务员精品网校课程

  图书推荐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合集

  2024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测+申论)教材2本

  2024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测+申论)题2本

  2024年国家公务员笔试警英班【行测+申论+公安专业科目】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拉萨国考职位表_国考公告,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课程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职位表、报考指导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资料、备考技巧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375. 当夜深人静,即将准备进入梦乡时,我们的身体常常会突然抽搐一下,这种抽搐通常被科学家们称 作临睡肌跃症(又称入睡抽动)。目前没有研究彻底搞明白它的原因,因而人们对此有诸多猜测。有一种解释认为 ,人脑是基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动物的应激反应模式。肌肉彻底放松时, 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以为我们在自由坠落,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大脑指挥全身肌肉马上行动,试图 在下坠过程中抓住什么东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会突然收紧,导致入睡抽动。

  这段文字:

  A. 介绍临睡肌跃症的临床表现

  B. ?供一种对临睡肌跃症的解释

  C. 说明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

  D. 阐述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

  376.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这位哲学家却 总是强调:“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 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下列说法准确概括文意的是:

  A. 苏格拉底不愿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

  B. 苏格拉底实际上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C. 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

  D. 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他人没有不同

  377.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 秀的人却无所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 王、阿尔西巴底斯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是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 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是指:

  A. 美貌

  B. 美貌的人

  C. 其他才能

  D. 内在的美

  375.【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出临睡肌跃症的概念,第二句通过“因

  而”指出对这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存在诸多猜测。接着通过“有一种解释认

  为”引出对临睡肌跃症的其中一种解释。文段主旨句在“因而”之后,讲

  述了对临睡肌跃症的一种解释。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临床表现”出现在文段第一句,用来引出“临睡肌跃症”的话题,

  偏离重点。C 项:“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仅是?供一种关于临睡肌跃

  症的解释中的部分信息。D 项:“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文段并未?及。

  37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了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接着

  通过转折词“却”指出苏格拉底强调自己一无所知。然后借苏格拉底的解

  释表明苏格拉底与别人的不同在于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文段重点在转折

  之后,主要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重点 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不愿被称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文段未?及 ,无中

  生有。D 项:“与他人没有不同”与文意相反,文段重点强调是有不同的。

  377.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的“此”出现在第二句。

  分析“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上下文语境。根据就近原则,重点分析前

  一句和后一句。前一句讲“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后一句

  讲“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可见“此”指的是美貌的人拥

  有的东西,即“美貌”或“容颜俊秀”。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美貌”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复合题)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 56—60 题。 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塞满挤爆,常常来不及 消化,就被迫接收下 一个信息,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处于无意识处理的状态,很多问题都来不及 深入思考。长期 下来,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 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销员、诈骗集团等紧紧抓住这 一特点,巧妙操弄生 活中的各种信息,制造一个又一个骗局,我们则比想象中更容易落入圈套, 还认为自己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 骗局的根源之一:其实我们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当我们在看世界时,我们是真的 “直接”看到了世界,还是只是“间接” 看到了世界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当然是直 接看到了世界,但事实上, 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 递给我们 的产物。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摸到东西时,我们真 正“接触”到的,只是大脑对这个 世界的“理解”。___①___我们所有的 知觉经验,完全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 的能量和信号 转变成电生理信号,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我们所体验到 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 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 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其 中就会有错误 或漏洞。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 在演化 过程中,大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模拟的知觉能够逼近真实世界,好 让我们可以顺利存活于世界之中,___②___ 但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野 性世界,大脑常常需要选择牺牲少许的“正确性”以换取“速度 ”,“思 考捷径”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 立好的预 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___③___我们无论怎样使用意志去 穿透认知,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科学家 们把这种无法通过意志力进 行矫治的认知现象,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这种“认知不可穿 透性”, 正是大脑可能欺骗我们的一个重大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三: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 大 脑容易受骗或出错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 洞。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在被转化成知 觉意识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系列无 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___④___比如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 脊 鞘上跳跃等过程,这些完全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 是有原因的。因为如 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 大脑选择只让我 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 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 ,这些会偷偷影响我 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341. 下面这个段落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位置?

  大脑预设人脸一定是凸出来的,不可能是凹进去的,这种类似的预设在“大 部分”状态下 都是恒定的,因此在深化过程中,它们已经被写入大脑的默认值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科学家制造出脸向内 凹的人脸模型,在人类的视觉与大脑解码系统中,我们看到的人脸模型仍然是凸出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42. 关于认知不可穿透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与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计算方式有关

  B. 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一种知觉假象

  C. 发生在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

  D. 意志力无法穿透的认知对象是相对不重要的信息

  343. 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 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C. 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D. 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344. 下列哪组词语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大脑容易受骗?

  ①无意识信息处理

  ②思考捷径

  ③意志力薄弱

  ④信息过载

  ⑤知觉假象

  A. 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345.这篇文章意在说明:

  A. 很多认知现象是无法通过意志力去矫治的

  B. 大脑由于进化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认知结构

  C. 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可靠与完美

  D. 掌握大脑运转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骗局

  341. 【解析】

  第一步,判断给定文段意思。这段文字通过“人脸”的例子来说明人类的

  大脑系统不会接受违反大脑默认值的设计。

  第二步,对比选项。分析文章①②③④的前后语境。③前面的话题是“大

  脑预设”,后面谈论的是“人类的设计无法改变大脑系统的认知”这个结

  论,正是给定文段所论证的观点,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前后的话题均与所给文段的话题不一致。

  342.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认知不可穿透性”出现在“骗局根源之二”这一部

  分。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对应“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

  方式”,正确。B 项的“知觉假象”、C 项的“电生理信号”这两个话题都

  不在“骗局根源之二”这一部分中,与认知不可穿透性无关,错误。D 项

  “相对不重要”文章没有?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因此,选择 A 选项。

  343.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根据横线前的转折词“但是”可知,

  横线处应与转折前的内容相反。转折之前讲的是“大脑选择重要的信息会

  给我们带来好处”。横线后是对前文的解释,讲的是“大脑没有选择的信息可能会对我们有 害”。由前后文语境可知,该空应体现“大脑没有选择

  的信息可能会对我们有害”之意。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没有体现“对我们有害”。C 项:后文未论及对重要性判断出错的弊

  端,无法与后文构成衔接。D 项:“因时而异”在前后语境都未?及。

  344.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大脑容易受骗”出现在文章开头。根据后文可知,“大

  脑容易受骗”的根源有三个:一是“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即“知觉假

  象”;二是“各种思考捷径”;三是“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分别对应 ⑤

  ②①。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符合上述分析。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④:“信息过载”出现在第一段话中,属于“背景”。③:“意志力薄弱 ”

  整个文章没有?及。

  345.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第一段讲了“我们的大脑容易受骗”,后面的段落从

  三个方面——“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各种思考捷径”“无意 识信息处理

  过程”来说明“大脑容易受骗”的原因。文章为“总—分”结构。 “总”的内容是“大脑容易受骗”,可以看出,大脑并不是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完

  美。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文章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认知现象”和“认知结构”均为根源二中的内容,非重点。

  D 项:文中谈的是“大脑受骗”,而不是“骗局”,话题不一致。

  306. 现在新疆摘棉花都已经请不到人,人都跑到外地去了,这么大面积的棉花田怎么办?美国摘棉花靠 的全是机械,以色列摘西红柿也全是________,但我们的农业基本上都靠人。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智能化

  B. 无人化

  C. 机械化

  D. 自动化

  307. “这个电影不但我看过”作为前一个分句,它的后一个分句正确的是:

  A. 其他电影我也看过

  B. 其他同学也都看过

  C. 而且还为它写过一篇影评

  D. 这个电影的剧本我也看过

  306.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以色列摘西红柿也全是________,但我们的农业

  基本上都靠人”可知,空格与后文形成转折关系,该空要体现“不靠人”

  的意思。

  第二步,辨析选项。B 项“无人化”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智能化: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

  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机械化:指的是用机械来代替人

  工劳动完成生产作业。自动化: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

  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

  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

  307.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前一个分句中“不但”表递进,后强调主体“我”的

  行为,由此可知,后一个分句应是与“我”构成递进关系的主体的相似行

  为,即除了“我”之外的其他人的相似行为。第二步,辨析选项。B 项主体为“其他同 学”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C 项和 D 项:主体分别为“其他电影”“影评”“剧本”,均 不符合语

  境。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