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马鞍山国考公告职位表/国考公告。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马鞍山国考公告职位表/国考公告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目前暂未发布,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均在10月发布,发布网站为:国家公务员局http://www.scs.gov.cn/,收藏查看。有想要考公务员的小伙伴们现在就可以备考国家公务员招考了,辽宁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在哪看国家公务员公告以及职位表等相关信息。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推荐阅读——
考生通道——2024国家公务员历年分数线|历年试题|备考咨询
教材资料——2024国家公务员图书教材|时政热点|每日一练
辅导课程——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课程|网校课程|领航礼包4.0
图书推荐: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马鞍山国考公告职位表/国考公告,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复合题)氢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尽管对氢气等利用能源的研究取得了 很多成果,然而如何制造出廉价 的氢仍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从水中产生氢的一种途径是简单地把水加热,直到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 氧 原子。但是这两种气体必须立即分开,否则它们就会又合成为水。分离 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有渗透性的薄 膜①,这种薄膜能被极弱小的氢原 子穿过,同时又把相对大些的氧原子拦住。 作为研究制造廉价氢气的一部分 ,以色列雷霍沃特市的维茨曼科学院研制 出了一种满足上述要求的、耐高温的陶瓷薄膜②。已有的能渗透氢原 子同 时又不使氧原子越过的薄膜是由氧化镁和氧化锆等材料组成的陶瓷薄膜 ③。由于它只能在 1750℃左右的 温度下使用,所以尚不能真正地用于氢气 生产。 用于氢气生产的薄膜必须能耐更高的温度。原因是温度越高, 转变的效率 越高。例如,温度到达 2200℃时,就会有 1/3 的水能够有效地转变为氢和 氧。 该院这个项目的 主要研制者科干用特别处理过的氧化锆和氧化铈粉末配 料,制成了能在 2000℃高温下工作的薄膜④。他认为, 还能进一步开发出 能在 2200℃左右温度下工作的材料。 新的薄膜能经得住高温的部分原因是材料的选配,另 外,生产陶瓷的粉末 经过特殊的处理也是一部分原因。粉末的每一颗微粒都很光滑,有粗糙棱 角的极少。这就 【 】着一旦形成薄膜,他们中间就极少有棱角接触,因 此就极少有熔融和烧结的机会。一些专家认为,科干的 这项发明对于用加 热方法生产氢气是一个关键性的进展。
329. 对文中①②③④处“薄膜”的意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①处含义最广,可包含②③④
B. ②处与③处“薄膜”的内涵完全相同
C. ③处与④处“薄膜”的内涵不相同
D. ②处与④处“薄膜”的内涵完全相同
330. 对第二自然段从水中?取氢的工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要把水加热至氢氧分离
B. 要用渗透性薄膜将氢氧分开
C. 水加热的方式要简单
D. 两种气体的分离要及时
329.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薄膜”分别出现在第二段、第三段和第五段。分析
“薄膜”的上下文语境。①处“薄膜”出现在第二段,此处的“薄膜 ”是
广义范围的薄膜。②处“薄膜”出现在第三段,根据“研制出了一种满足
上述要求的、耐高温”可知,这是一种耐高温的薄膜。③处“薄膜”同样
出现在第三段,根据“由于它只能在 17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可知,
这种薄膜指的是不耐高温的薄膜。④处“薄膜”出现在第五段,根据“制
成了能在 2000℃高温下工作的”可知,这种薄膜是一种耐高温的薄膜。
故①处含义可涵盖②③④处;②处与③处含义不同;③处与④处含义不同;
②处与④处“薄膜”的含义完全相同。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分析不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330. 【解析】
第一步,第一步,定位原文,“从水中?取氢的工艺”出现在文章第二段。
第二步,辨析选项。根据“从水中产生氢的一种途径是简单地把水加热,
直到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符合原文,排除 A 项。根据“分离
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有渗透性的薄膜”,符合原文,排除 B 项。根据
“简单地把水加热”,而不是“水加热的方式要简单”,属于曲解文意,不
符合原文,当选。根据“这两种气体必须立即分开,否则它们就会又合成
为水”,符合原文,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复合题)①心理学领域有个术语叫做“羊群效应”,专门用来形容人类的从众心理。羊群有 个习性就是跟着头羊走,无论前面那个大坑有多宽,只要有一头羊率先跳过去了,后面的羊便会跟着它往前跳。 羊群效应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社交网站的出现?供了一个绝佳的实验场,研究者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的 研究方法排除个案的影响。
②众所周知,在心理学领域,单独研究某件个案是不科学的。就拿羊群效应来说,不可能单独把网民对 某件产品的好评拿出来研究,因为这件产品可能确实质量很好。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附属的斯 隆商学院的希南·阿拉尔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决定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一次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 。他们和一家社交网站合作,花了 5 个多月的时间对这家网站所有的网友评论做了一次实验。
③这是一家综合性社交网站,先由网友上传文章,再由其他网友做出评论。评论的内容是可以被打分的 ,要么点赞,要么给差评。点赞的数量减去差评的数量就是每段评论的最终得分。研究人员和站方达成协议,事 先为这5 个月当中出现的 101281 篇评论进行打分。也就是说,每出现一篇评论,都立即由机器自动生成一个网 友评分。当然,到底是点赞还是差评则是随机决定的,和帖子的内容无关。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评论不事先打分 ,作为对照组。
④结果显示,社交网站上的羊群效应还是相当明显的。研究人员一共收集到 30.8515 万次网友打分,发 现事先被点赞的评论最终得正分的可能性比对照组高出 32%,最终的得分也比平均值高了 25%。相比之下,事先 被点差评的评论则不受影响,和对照组没有区别。
⑤“如果机器给出的是负面评价,后面往往会有很多人试图进行修正,最终导致这条负面评价对该 评论的总得分没有影响。”阿拉尔博士评价说,正面评价则没有这种情况,说明人们对于不符合自己意见 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前者比较宽容。”
⑥牛津大学互联网学院的伯尔尼·霍根教授认同这一判断,他认为正面评价往往是一种广告,做 出正面评价的人是想让更多的网友喜欢某件东西,而负面评价则是一种个人化的情绪发泄,这就是为什么一般社 交网站点赞比差评多的原因所在。
⑦另外,评论的内容对于实验结果也有影响。文化、社会、政治和商业类的新闻评论容易受到羊群效应 的影响,普通新闻和经济新闻则影响较小。这大概是因为前者比较主观,受个人观点影响大,容易走极端,而后 者属于事实类新闻,比前者要客观得多,不太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320. 下列文字最适合放在文中的位置是:
实验组内随机出现的点赞和差评的数量并不相同,因为通常情况下,这家网站点赞的数量比差评要多, 于是研究人员根据这一情况设置了随机点赞和差评的比例。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对于实验材料的选取 是非常细心的,尽量做到不影响网友的直观感觉。
A. ②和③之间
B. ③和④之间
C. ④和⑤之间
D. ⑤和⑥之间
321. “男性蠢货理论”研究显示,大部分男性的确倾向于冒不必要的风险,且常常做出蠢事 。医院急救中心记录和死亡率统计都能印证这一研究结果。比起女性,男性更易受到意外伤害,在运动中受伤, 或遭遇交通事故。造成这种男女差异的有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例如男生参与危险性体育运动的机会更多。但也 存在一种所谓“蠢货风险”,即毫无意义的风险,而心甘情愿冒这种风险的往往都是男性。研究人员 已搜罗到大量奇闻轶事来佐证这个理论,但他们还希望对男女差异进行系统性分析。
这段文字未暗示的信息是:
322.酷爱嚼口香糖的人今后可以在享受之外再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加拿大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咀嚼发 电的下颚带。该下颚带的发明者在专业杂志《智能材料与结构》中报告说,发出的电可以用来带动助听器、电子 护耳罩或通信设备。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 下颚带发电所面临的困境
B. 发电下颚带的工作原理
C. 嚼口香糖时还可以做哪些事
D. 下颚带发电的未来发展前景
320.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变型的语句填空类题目。应结合每段话的首句与尾句话题,
使填入句子和原文段保持话题一致,从而确定该句话在文段中的具体位置。
观察发现,这段文字中“点赞和差评的数量问题”“不影响网友的直观感
觉”这些都是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③段的首句是实验开始,尾句“当
然,到底是点赞还是差评则是随机决定的……”是实验过程,填入句子与
③段尾句话题一致,且④段“结果显示”是对前文实验内容的总结。故该
段话应放到③和④之间。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321.【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女性比男性智商高”文段没有?及,属于无中
生有。B 项对应“存在一种所谓‘蠢货风险’,即毫无意义的风险,而心甘
情愿冒这种风险的往往都是男性”,据此可得出 B 项结论。C 项对应“但
他们还希望对男女差异进行系统性分析”,据此可得出 C 项结论。D 项对
应“造成这种男女差异的有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例如男生参与危险性体育运动的机会更多 ”,据此可得出 D 项结论。
因此,选择 A 选项。
322. 【解析】
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先?
出加拿大科学家发明了“发电的下颚带”,最后尾句说下颚带可以发电,
从而带动一些设备。文段话题落在尾句上,下文应该承接尾句的话题,接
下来应该具体介绍发电下颚带如何通过发电带动助听器等设备的。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工作原理”即如何带动动助听器等设备发电,
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倾向性不符,“困境”为消极问题,原文结尾句是积极的作用。C 项:
“嚼口香糖”出现在首句,其作用是引出话题,并非结尾句重点话题。D
项:“未来发展前景”话题过渡太快,相比之下,“工作原理”与尾句衔接
更紧密。
386.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一个劳模,朴素的事迹本来很让人感动,平凡________能触动和抵达人心,________一旦拔高到不食人 间烟火的地步,________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让人觉得很假,________会连累劳模和典型受到批评和抵 制,实际上是“黑”了好人。
A. 可能 然而 反而 因为
B. 必然 甚至 无论是 还是
C. 本就 然而 就会 甚至
D. 当然 进而 可能 也可能
387. 按照《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被要求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从总量上看, 我国碳排放已位居世界第二,到 2025 年前后,这一数字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目前仍然不受绝对 排放量的限制,是因为中国的人均排放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人均排放量 可能会很快赶上世界平均水平。在最近结束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遭遇了严峻的气候压力。
下列说法中,最符合这段文字原意的是:
A. 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严重影响和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B.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没有被要求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C. 目前的碳排放协议为中国经济发展争取了短暂而宝贵的“排放空间”
D. 碳排放位居世界第一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
388.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范围有大有小,有________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________者,有________ 作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________者,有赶尽杀绝一步不让者,有好勇斗狠同归于尽者。
A. 斤斤计较 眼观全局 短兵相接 旗鼓相当
B. 步步为营 高瞻远瞩 短兵相接 不相伯仲
C. 斤斤计较 高瞻远瞩 刀兵相见 不相伯仲
D. 步步为营 眼观全局 刀兵相见 旗鼓相当
386.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出现在最后一段第一行。
根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几年来有明显增加,未来趋势会更明朗”
可知,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是“环保组织的数量将会明显增加”。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符合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根据“未来趋势会更明朗,而这依赖于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
(61.6%)”可知,“公众认可越来越高”是该趋势发展的条件,错误。C
项:文段仅说到了环保组织数量将增多,未?及“将越来越组织化”,属
于无中生有,错误。D 项:文中说的是“增加信任度和透明度较为迫切”,
“信任度和透明度将越来越高”未?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387.【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和 C 项的信息文段没有?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B 项对应“按照《 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被要求限
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正确。D 项对应“我国碳排放已位居世界第二,到
2025 年前后,这一数字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文段表述为“可
能”,选项偷换为“必然结果”,属于偷换语气,错误。
因此,选择 B 选项。
388.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应与后文“因小失大”相关,表示过于在意“小”,
消极色彩。A 项和 C 项“斤斤计较”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斤斤”
为琐碎细小的意思,符合文意。B 项和 D 项“步步为营”指军队每向前推
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今比喻做事、行动极其谨慎,不符合文意,排除
B 项和 D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由“不拘小节”可知空格应填入“顾整体”的含义。
A 项“眼观全局”即注重大局;C 项“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侧重长
远的眼光。可知 A 项符合文意,排除 C 项。答案锁定 A 选项。
第三步,验证其他空格。“短兵相接”比喻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呼应原文
的“作生死斗者”;“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对应原文“各自
为战”。二者均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刀兵相见:以武力相见,用战争解决问题。不相伯仲:比喻差不多,难分
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