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手入门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2024那曲国考公告_国考职位

华图教育 | 2023-10-13 10:27

收藏

  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那曲国考公告_国考职位。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群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那曲国考公告_国考职位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约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目前暂未发布,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均在10月发布,发布网站为:国家公务员局http://www.scs.gov.cn/,收藏查看。有想要考公务员的小伙伴们现在就可以备考国家公务员招考了,辽宁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在哪看国家公务员公告以及职位表等相关信息。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推荐阅读——

  考生通道——2024国家公务员历年分数线|历年试题|备考咨询

  教材资料——2024国家公务员图书教材|时政热点|每日一练

  辅导课程——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课程|网校课程|领航礼包4.0

  图书推荐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合集

  2024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测+申论)教材2本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那曲国考公告_国考职位,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职位表、报考指导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资料、备考技巧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复合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我们从当今社 会生活中看到文化对经济建设的 推动力,对思想建设的感召力,对环境建 设的渗透力,对人才成长的促进力,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化 在社 会主义文明大厦的建设工程中,发挥着基石作用。 文化与文明[ ]。文化先生于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基础 ,没有文化就没有 文明;文明孕育着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 征。人类社会从野 蛮到文明,靠的是文化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 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 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 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确实像泰勒所说的那样: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济中创造 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但它并不是不可 捉摸的神物,如把这个“包 罗万象的复合体”解剖一下,便可看到这个“复合体”大致 是由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 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 明大厦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旦转化为人们所需的物 质文化 ,就对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行为准则、理论观念 等诸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会造成新的思 维方式、新的意识、新的观念 去培养“四有新人”。 智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发展科学、教 育等智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智慧, 从经济落 后走向经济繁荣十分重要的条件。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等诸多文化要素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 透 、相互融合的文化共同体,世上没有孤立的物质文化、单纯的精神文化 和独立的智能文化。因而不能把各个文 化要素割裂开来,也不能孤立地发 展某一个文化要素,否则就会造成文化失调,贻误事业发展、文明建设。

  308. 根据对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下列判断全对的一项是:

  ①文明植根于文化,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②没有文明就没有文化

  ③文化创造了人

  ④文明创造了人

  ⑤有了文化的积累和进步,人类才能一步步脱离野蛮状态而成为文明的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⑤

  D. ②④

  309. 在第二段恩格斯的话中,“自由”和“文明”的关系是:

  A. 两者的含义完全相同

  B. 自由是文明的一个特征

  C. 文明是自由的基础

  D. 二者互相融合,结为一体

  310.第三段中引用泰勒的话的意思是:

  A. 文化就是人类的历史经验;文化是各种要素的大杂烩

  B.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

  C.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非常大

  D. 文化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308.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二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①句对应“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

  文明孕育着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

  符合文意。②句对应“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曲解文意。③句和④句文

  段均没有?及,属于无中生有。⑤句对应“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的

  是文化进步”“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

  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符合

  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

  309.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恩格斯这句话出现在第二段最后一句。分析“自由”

  和“文明”的上下文语境。根据恩格斯的话可知,“最初的人是不自由的”,

  而“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也就是说有了“文化”才

  有“自由”,“文化”的进步影响着“自由”的进步,“文化 ”是“自由”

  的基础。再根据前文“文明孕育出文化”可以推出“文明”是“自由 ”的基础。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310.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泰勒的话出现在第三段第一句。分析泰勒这句话的下

  文语境。泰勒首先指出文化是人类自身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通

  过转折词“但”引出文段阐述的主要内容:“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

  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泰勒话的

  主要意思是说明文化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而且由诸多要素构成。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由“(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济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 ’”

  可知,“文化就是人类的历史经验”属于无中生有。且文段引用泰勒的话,

  主要表述的是文化虽包罗万象,却并非不可捉摸,仍有其规律可循,A 项

  后半句中“大杂烩”与文段表述相悖。C 项:第三段重点表述的是文化作

  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其实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C 项表述非重点。

  D 项:“文化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段未?及,属于

  无中生有。

  (复合题)零点集团针对全国 30 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 环保行为,进行了“中国 公众环保指数”调查。2010 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 得分为 69.5 分,较之 2005 年(68.1 分)和 2007 年 (69.1 分)维持稳定局 面,但仍未破七,当前大的环保环境和公众环保内驱力还没有达到足以产 生变革的度点 。可喜的是,西部城市公众环保指数以 69.4 分紧随东部之后 (70.3 分),成为 2010 年环保指数的亮点。进一 步研究发现,西部公众 主要赢在社会参与型环保的行为率高,高出东部和中部公众 10 分以上。 由于当前中国 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使得 我国的公众环保表现出两项内生性矛盾。 矛盾一: 73.2%的公众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会优先选择环境保护,环 保选择具有压倒性优势;另外认为我国环保已经 紧迫的公众比例将近九成 (86.8%),但在具体环保事项上,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 环保意识主要 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如将生活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分 别有 59.6%和 53.7%认为它们是环保行为,而在办 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 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落实在行为层面上,在 20 项环保行为中 ,二分之一的环保行为采取率都在 30%以下,尤其是社会参 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 矛盾二:对于环保 问题的责任归属,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 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 (39.4%),尤其是 18—25 岁的青年(32.8%)及学生(23.8%)。而对此,仍有 54.6%的公 众对政府工作表示 认可。公众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认识正体现出中国公众的 政府依赖习惯,而这种习惯是不以政府的环保力强弱为 基础的。 当然,这几年我国公众环保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气象,从这些新气象中,我 们可以大胆假设未来中国公 众环保的两个趋势。 趋势一:在联合国公布的十大环保问题中,46.1%的公众表示关注全球气 候变暖,关注度 仅次于大气污染(72%)和水污染(69.7%),因此,低 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公众 基础。进一步 研究发现,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如节约水电(64.8%)、 购买节能电器(52.7%)等, 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当然,公众 低碳时代的到来,需要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只有做到三合一 ,才能 让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 趋势二:根据中国环保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 数量几年 来有明显增加,未来趋势会更明朗,而这依赖于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 可(61.6%),一直在政府、 企业和公众等不同环保主体中居首,尤其是 近年来环保问题严重的西部,这一比例相对更高为 65%。进一步研 究发现, 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这为 未来环保组织的 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对于 18—25 岁青年来说,增加 环保组织信任度和透明度(分别为 25.6%和 28.9%)也相对较为迫切。

  381.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由于当前中国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的公众环保表现出两项 内生性矛盾。

  B. 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

  C. 对于环保问题的责任归属,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 的比例不及四成。

  D. 公众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认识正体现出中国公众的政府依赖习惯,而这种习惯是不以政府的环保力强弱 为基础的。

  382. 对“矛盾一”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B.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力的矛盾

  C. 家庭生活层面的高环保意识与社会参与层面的低环保意识之间的矛盾

  D. 家庭生活层面的高环保意识与办公场所层面的低环保意识之间的矛盾

  383. 由“矛盾二”的内容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A. 政府更需要?高环保执行水平,注重环保效率与效果

  B. 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不满意的比例为 60.6%

  C. 72.3%的公众对政府有依赖习惯

  D. 政府依赖习惯以政府的积极环保态度为基础

  384.第 6 段中,不能作为“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的条件的一项是:

  A. 生活中的低碳行为

  B. 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

  C. 市场的配合

  D. 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385. 最后一段认为,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是:

  A. 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越来越高

  B. 环保组织的急剧发展

  C. 公众的环保活动将越来越组织化

  D. 环保组织的信任度和透明度将越来越高

  381.【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找出有病句 s 的一项。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成分残缺,后半句缺主语。应改为 “由于当前中

  国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公众环保

  表现出两项内生性矛盾”。B 项、C 项和 D 项均表述明确,没有语病。

  因此,选择 A 选项。

  382.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矛盾一”在文中第三段。该段首先引入环境保护这

  一话题,然后通过转折关联词“但”引出重点:其一是在具体环保事项上

  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其二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概

  括其一、其二可知“矛盾一”体现在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两方面。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经济发展”不是重点。C 项和 D 项:均只围绕环保意识方面进行论

  述,表述片面。

  383.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矛盾二”出现在第四段。根据“72.3%的公众认为应

  该由政府负责,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

  (39.4%)”,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政府应该?高环保能力。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B 项:对应“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39.4%)”,不能推出表示不满意

  的比例多少,可能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发表意见,与原文不符。C 项:对应

  “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并不等于这些人都有依赖政府的习

  惯,属于偷换概念,与原文不符。D 项:对应“而这种习惯是不以政府的

  环保力强弱为基础的”,属于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

  384.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的条件出现在

  第六段。根据“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需要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

  以及“只有做到三合一,才能让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可知,

  三个条件分别为:生活中的低碳行为、政府的监管、市场的配合。A 项、

  B 项和 C 项的内容和这三个条件对应,故排除 A 项、B 项和 C 项。而 D 项

  “公众关注环保”不属于“低碳的条件”,与原文不符。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不能作为“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

  的条件。

  因此,选择 D 选项。

  385.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出现在最后一段第一行。

  根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几年来有明显增加,未来趋势会更明朗”

  可知,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是“环保组织的数量将会明显增加”。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符合中国公众环保的发展趋势。

  因此,选择 B 选项。【拓展】

  A 项:根据“未来趋势会更明朗,而这依赖于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

  (61.6%)”可知,“公众认可越来越高”是该趋势发展的条件,错误。C

  项:文段仅说到了环保组织数量将增多,未?及“将越来越组织化”,属

  于无中生有,错误。D 项:文中说的是“增加信任度和透明度较为迫切”,

  “信任度和透明度将越来越高”未?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复合题) ①研究农村,首要的问题是理解农村社会和农民阶层的生活状 态和行为特征。在这方面,农 村经济研究者必须________和参考社会学和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 ②比如,在研究中国农村金 融的时候,如果不能深切了解中国农民和农村 的社会生活及其结构特征,就很难了解为什么农民会选择这种金 融组织形 式和融资方式,而拒斥另一种金融组织形式和融资方式,就很难理解为什 么有些金融机构在农村领域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有些金融机构却负债累 累乃至于倒闭。 ③社会研究,包括农村研究的基本方式有调查研 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 和文献研究等。 ④调查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等。实 验研 究的构成要素包括实验组、控制组、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等。实地研究包 括参与观察、研究者的角色、投 入理解、扎根理论等。而文献研究则包括 内容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等。 ⑤这四种方法反映了不同的方法论倾向 :以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 究为代表的定量研究方式,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倾向;而 以 实地研究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法,则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倾向。 ⑥不同研究方式也分别被用于不同的 研究目的:调查研究最常被用于?述 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以及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实验研究则主 要 被用于探索和证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地研究则更多是在深入 理解社会现实,以及在?炼和建构理论方 面发挥作用;而文献研究常被用 于帮助研究者去探讨那些任何其他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达到的社会 现象和 问题。 ⑦可以说,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用途。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而不要局 限于某一种方法。 ⑧应该指 出的是,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方法论是居于 统帅地位的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 和哲学基础。 ⑨具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社会研究者,通常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及 定量的文献研究的方式 ,以凸现研究的规范性、精确性和客观性。从建立 研究假设、数据资料收集、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直到依据 结果的解释和 假设的检验,其中每一个步骤都尽可能严格按照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 而具有人文主义方法 论的学者,则更经常地采用实地研究的方式,以及定 性的研究方式,以凸现研究过程的特殊性、深入性和主观 性,在研究思路 上更多地依赖研究者的主观体悟,方法上更多地依赖研究者的参与和对情 景的分析。

  346. 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探寻

  B. 凭借

  C. 追随

  D. 借助

  347. 关于“有些金融机构在农村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的原因,

  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采用了适合当地农村的金融组织形式

  B. 全面满足了农民急需的农业生产融资

  C. 理解当地农村社会的结构方式

  D. 懂得农民的日常社会生活方式

  348. 作者认为“实地研究”与其他几种研究方法的主要不同点在于:

  A. 更多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研究倾向

  B. 通过研究成果建立新的理论架构

  C. 研究过程强调研究者的亲身参与

  D. 更多更深入地理解当前社会现实

  349. 根据文意,下列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概括不准确的是:

  A. 强调研究的规范性、精确性和客观性

  B. 尽可能按照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

  C. 关注整个研究过程的特殊性及深入性

  D. 通常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的方法

  350. 如果把这篇文章分为三个层次,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46.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和”表并列,所填词语应与“参考”意思相近。“参

  考”指为了学习或研究而查阅有关资料。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探寻”指勘探、找寻;C 项“追随”指跟随,

  均不能和“参考”构成并列关系,排除 A 项和 C 项。B 项“凭借”指依靠,

  通常搭配手段、工具等,排除 B 项。D 项“借助”指靠别的人或事物的帮

  助,放在这里指通过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帮助

  来理解农村社会和农民阶层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D 选项。

  347.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有些金融机构在农村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的原

  因”出现在文章第②段。根据反面论证“如果不能深切了解中国农民和农

  村的社会生活及其结构特征,就很难了解为什么农民会选择这种金融组织

  形式和融资方式,而拒斥另一种金融组织形式和融资方式,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金融机构在农村领域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有些金融机构却负债

  累累乃至于倒闭。”可知,“有些金融机构在农村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原因是:能深切了解中国农民和农村的社会生活及其结构特征,了解为什

  么农民会选择这种金融组织形式和融资方式,而拒斥另一种金融组织形式

  和融资方式。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C 项和 D 项文段中都有?及,符合文意,正确。

  B 项文段未体现,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因此,选择 B 选项。

  348.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定位原文。文章第⑤段主要叙述了实地研究与实验研

  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这三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根据“而以实地研究为

  代表的定性研究方法,则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倾向”可知,“实

  地研究”与其他几种研究方法的主要不同点在于体现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

  倾向。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349.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

  A 项和 D 项对应第⑨段中的“具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社会研究者,

  通常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定量的文献研究的方式,以凸现研究的

  规范性、精确性和客观性”,符合文意。B 项对应“其中每一个步骤都尽可能严格按照自然 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符合文意。C 项对应“而具有人文

  主义方法论的学者……以凸现研究过程的特殊性、深入性和主观性”,是

  对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概括,而不是“实证主义”,属于偷换概念。

  因此,选择 C 选项。

  350.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①②段指出研究农村首要的问题是什么及原因,③到

  ⑦段介绍了社会研究的四种方法及它们的基本要素、方法论倾向、研究目

  的、用途等,⑧⑨段指出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并比较了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社会研究者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学者的不同之处。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选项符合上述分析。

  因此,选择 B 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