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葫芦岛市国考公告入口。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葫芦岛市国考公告入口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3年10月14日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2023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开始报名,11月25、26日笔试。为了考生能够及时查看国家公务员考试详细,辽宁华图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推荐阅读——
考生通道——2024国家公务员历年分数线|历年试题|备考咨询
教材资料——2024国家公务员图书教材|时政热点|每日一练
辅导课程——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课程|网校课程|领航礼包4.0
>>>>>>扫码随时咨询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图书推荐: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葫芦岛市国考公告入口,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常识判断备考技巧:政治类“概念题”命题方式分析
学习常识需要分阶段去提高与巩固。基础告一段落后,我们将迎来练习的阶段。经过时间的积累,我们不仅学到了海量知识,而且也已经把部分“知识”转换成更接地气的“常识”,这是我们“成公”的基础,更是我们的底气。我们应该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做到:有底气、接地气、攒人气。
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换位思考。传统意义上的做题,只是简单粗暴的看题解题,不够精细,更没有理性思考。实际上,国考常识命题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这就需要我们转换角色,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命题思路与设问方式,多思考、多对比、多总结,那我们的正确率将会有巨大的提升。
在近几次国考题当中,政治类题目独树一帜,如何拿下这一类题目,我们需要格外瞩目。概念题,不外乎就是围绕某个重要且热门“概念”,从不同角度去阐释(如:“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其考核的主要是两个层面,一是“内涵”,二是“外延”。“内涵”要么是对概念的解释说明,要么就是对这一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外延”呈现的是相关性,相关性弱或没有相关性,是常见的命题点。以下,我们通过真题,来展示其命题方式:
例题精讲:
【例1·2021国考地市级】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1月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其中提及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包括:
①制度基础持续巩固
②财富储备日益充沛
③人力资本不断提升
④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第一步:阅读题干得知本题考查“人口老龄化”这一重要概念。
第二步:阅读选项得知①②③④⑤句都属于“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外延,由此,需要格
外注意“相关性”。
①句关键词为“制度”;②句关键词为“财富储备”;③句关键词为“人力资本”;④句关键词为“科技支撑”;⑤句关键词为“城乡协调发展”。
通过关键词可以判断,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人”、“财”、“物”、“制度”都是其基本保障,而“城乡协调发展”只能解决发展不协调问题。因此,“城乡协调发展”这一外延和“人口老龄化”相关性太弱,排除。故本题选择B项。
结合上题可见:
1. 建议平时多积累一些关键性的“词汇”,并关注其内涵外延。
2. 考核“内涵”,选项易设置两类,一是简单对其概念做解释,即回答“是什么”,这类选项一般是正确的;二是对这一概念的“范围”做手脚,要么范围扩大,要么范围缩小,不论怎么,其相关性都较弱,属于错误项。因此,在阅读选项时需要格外注意表“范围”的词汇。
3. 考核“外延”,需要通过勾画选项中的“关键词”来定位。即把选项关键词与题干中的概念做对比,看其相关性如何。
常识判断备考技巧: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名人们
一、背景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是我国近几年最热门的外交话题,不仅顺应世界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而且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目前,中国与近两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多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的建立源自于古代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那些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名人们也再次成为考试的热点。
二、古代对外交流的名人们
(一)张骞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奉汉武帝之命,由长安出发,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丝绸之路”。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二)法显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代表作品为《法显传》又称《佛国记》,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
南沙群岛有法显暗沙以示纪念。
(三)玄奘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世称三藏法师(精通经藏、律藏、论藏),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曾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佛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大雁塔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亲自督造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四)王玄策
王玄策,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
王玄策是西藏——印度路的主要开拓者,促进了唐朝和五天竺国的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
王玄策在印度摩伽陀(摩揭它)国取制糖法,并且带回了制糖工匠,唐太宗下诏扬州送上诸蔗,用此法制作的糖,其颜色味道品质远超过西域制的糖。
(五)鉴真
鉴真,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唐代高僧,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第六次东渡被迎入首都奈良东大寺,戒授新戒,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
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在营造、塑像、壁画等方面,他与弟子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工艺,为日本天平时代艺术高潮的形成,增添了异彩。
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六)郑和
郑和,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世称“三保太监”。
郑和七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南岸。
李 克 强在《历史的航道 崭新的坐标 扬起的风帆》一文中曾评价,郑和维护正义、兼济天下的事迹,正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思想精髓,也是地区国家绵延至今的共同精神财富与文化基因。
资料分析备考技巧:“比重”与“平均数”之间的异同点
比重、平均数一直以来都是行测考试中的重点,他们两者有点像是孪生兄弟,既有很多相同的方可以相互借鉴,也有着不一样的出题考查方向。若要清晰地了解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我们得一起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以上是比重与平均数的相同点,两者公式的形式一样的,所以只要记住比重相关的,就等于是记住了平均数相关的知识点。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大大减轻我们的备考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比重与平均数在形式上有很多的相通性,但我们也必须了解到它们存在一个明显的不同。
“比重”计算的结果是一个不带单位的百分数,在考试中一般就是考查:现期比重、基期比重、两期比重的差(两期比重的比较),就是以上表格的三种形式。
“平均数”计算的结果是一个带有实际单位的数值,比如:500千克/亩、3000元/平方米等。所以在考查平均数时,除了会考查现期平均数、基期平均数、两期平均数的差之外,还会考查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两期平均数的增长率。
两期平均数的增长率:设问的方式一般为“平均……同比增长了……”、“平均……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选项为百分数。这类题型在国考中属于高频考点,很多学生碰到这类题型会选择直接放弃,因为貌似要先计算出现期平均数、基期平均数,然后再去计算增长率会非常困难,计算量超级大。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这类题型有现成的公式,直接套用可很快得出答案。推导如下(a、b均为A、B对应的增长率):
【例题】2015年1—5月,B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完成收入4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比1—4月增幅收窄0.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3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2.4%。
2015年1—5月B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完成收入约比上年同期增长:
A.2.5%
B.8.4%
C.10.8%
D.13.4%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平均数增长率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B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完成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0.8%,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下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