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锦州市国考公告笔试。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锦州市国考公告笔试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3年10月14日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考生可于2023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4)进行网上报名,公共科目笔试将于11月25、26日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部分较大的城市同时举行。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
图书推荐:
>>>>>>扫码随时咨询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推荐阅读:
【备考图书】【网络课程 】【面授课程】【国考介绍 】【备考指导】【 试题资料 】【 备考资料 】【系统详述 】
【国考公告】【国考大纲】【国考职位 】【报名入口】【报名条件】【准考证打印入口】 【笔试时间】【考试科目 】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锦州市国考公告笔试,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言语理解备考技巧:高级的解题方法
言语理解与表达,顾名思义,理解是做对题目的前提。无论是哪一种题型(主旨、意图、细节、标题、态度、语句填空、下文推断、逻辑填空)理解文段是作对题目的前提,而要读懂文段、正确理解语义方法也有多种,比如关联词语法、时间对比法、行文脉络法、辅证法等等。但总的来说,行文脉络法才是理解文段的最靠谱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联词语、辅助论证会更多的让学生关注局部信息,而行文脉络能让学生更多关注整体文段,不会断章取义,故而也更能提高正确率。
如例1: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保障,这是充满生命的地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价之宝。但是,人类活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生物多样性。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而进入90年代,科学家们估计每天灭绝140个物种,因而全世界有10%的高等植物和3/4的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全球270种龟类爬行动物中的42%、150种灵长目中的2/3濒临灭绝。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多样的地球生物的种类正呈锐减趋势
B.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C. 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D. 如何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
解析:本题共有3句话,第二句有“但是”,第二句比第一句重要;而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解释说明,故整个文段的主旨句是第二句,但是对比选项,却没
有一个选项和主旨句的意思完全一致。此时,如果看了整体,了解了全文的结构就不难选出答案,文段第一句讲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很重要,而第二句讲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那就等于A影响B,B影响C,故而A影响C。所以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选C。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行文脉络着眼于理清楚作者写作的思路,也更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并且行为脉络较为常见的几种写作思路就是提出观点-解释说明或者举例子-提出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也就是说我们阅读到的文段通常是由观点、对策以及问题、例子、原因等组成的,而观点对策是重点,原因、例子等是服务于观点的。那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着重理解文段到底有几句话,哪一句服务于哪一句,哪一句比较重要,就能准确抓住文段的要领。
如例2:(2018-联考A-46.) 少年儿童对声音非常敏感,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我幼时全读的是《尚书》《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另一位语言学家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我们都觉得晚上念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背诵诗文应该“从娃娃抓起”
B. 背诵诗文首选经典诗词名篇
C. 背诵诗文要发挥听觉记忆作用
D. 背诵诗文随意的听比刻意的念效果更好
解析:分析文段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文段。文段中“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回忆”“另一位语言学家回忆”以及《尚书》《左传》等属于举例子,不重要。文段的主旨句为第一句,同义替换选C。
记住,用行文脉络去理解文段可以让你变得更“清醒”!
常识判断备考技巧:宪法宣誓制度
在行测常识判断中,《宪法》是经常考到的题目,而宪法宣誓制度更是行测常识判断中的重要考点。接下来,华图教育老师将从宪法宣誓制度这一知识点进行考法的解析,帮助我们的同学们进行行测常识中高频考点梳理。
【例】下列人员中,在正式就职时应当公开向宪法宣誓的有( )
A.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的国家工作人员
B.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
C.党委组织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
D.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
【答案】ABD
【华图解析】本题考查宪法宣誓制度。《宪法》第2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根据2018年2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修订,需要进行宪法宣誓的人员有: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因此ABD均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情况,都需要宣誓,当选,C不属于宣誓情况,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D项。
【相关考点】
1、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7月1日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誓词共70个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2、2018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订,新的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3、宪法宣誓制度对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2016年国考常识考点)
4、组织机构
(1)全国人大主席团组织全国人大选举或决定产生的人员的宣誓仪式
(2)委员长会议组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产生人员的宣誓仪式
(3)监察委副职、最高法、最高检副职、审判员、检察员的宣誓仪式分别由监察委、最高法、最高检组织
(4)驻外全权代表的宣誓仪式由外交部组织
(5)地方工作人员宣誓的具体组织办法由省级常委会参照本决定制定
5、宣誓的具体组织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本决定制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判断推理技巧:翻译推理之逆否定理介绍
接触过判断推理的同学都知道,判断的众多题型中,最“烧脑”的莫过于逻辑判断,而逻辑判断也分为很多类别,比如翻译推理、分析推理、真假推理。想要学好逻辑判断,首先想要打好基础,就得学好翻译推理。为什么说翻译推理是学习其他逻辑推理的基础呢?刷过大量题目的同学会发现,无论是在哪种逻辑判断的题型里,都会运用到翻译推理里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翻译推理中运用最多的推理规则——逆否定理。
什么叫做逆否定理?用简单的口诀来记忆,可以称之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这里的前后分别指的是什么呢?是翻译表达式中的位置指代。假如有翻译表达式“A→B”,那么推出箭头“→”的左边我们称之为前件,推出箭头的右边我们称之为后件,逆否定理中的前后也与之对应。若题目中出现了“否前也否后”这样的选项,根据逆否定理,我们便可以进行排除,由此得到正确答案。
那在题目中如何进行运用呢?我们来做几道例题感受一下。
【例1】刑警王某从某个杀人现场勘查完毕回到局里。门卫老张问他结果怎么样,王某说知道了杀人犯到过现场。老张知道王某在调侃他,因为根本无须王某告诉,他就知道: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一定在现场。
但据此回答,我们可以推知:
A.如果张三案发时在现场,那么他就是杀人犯
B.如果李四不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就不在现场
C.如果王五案发时不在现场,那么他就不是杀人犯
D.即使许六不在案发现场,也有可能是杀人犯
【答案】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那么……”,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杀人犯→在现场
第三步,进行推理。
A项:“在现场”是对①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项:“不是杀人犯”是对①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C项:“不在现场”是对①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不是杀人犯”,可以推出;
D项:“不在现场”是对①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不是杀人犯”,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通过上题大家可以看出,逆否定理在翻译推理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例2】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是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只有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而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定要求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则可以推出以下哪项?
A.只要社会持续发展,就要求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养
B.如果没有大量高素质人才,那么高校教育质量不会有提升
C.如果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那么社会就能持续发展
D.如果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质量必定有所提升
【答案】A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逻辑关联词“只有……才……”,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社会持续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②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质量提升
③高校教育质量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养提升
以上条件可以递推出:④社会持续发展→高校教师整体素养提升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翻译为:社会持续发展→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养,是对④的肯前,肯前必肯后,可以推出,正确;
B项:翻译为:没有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质量不会提升,是对②的否前,否前得不出必然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C项:翻译为: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社会持续发展,是对①的肯后,肯后得不出必然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D项:翻译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质量提升,题干中“知识经济时代”和“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之间没有推出关系,无法推出,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