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手入门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2024年盘锦市国考公告笔试

辽宁华图 | 2023-10-15 08:03

收藏

  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盘锦市国考公告笔试。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群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盘锦市国考公告笔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3年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考生可于2023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4)进行网上报名,公共科目笔试将于11月25、26日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部分较大的城市同时举行。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

  图书推荐: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合集

  2024年国家公务员笔试警英班【行测+申论+公安专业科目】

  2024公务员领航礼包4.0

  >>>>>>扫码随时咨询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试题资料

  推荐阅读:

  【备考图书】【网络课程 】【面授课程】【国考介绍 】【备考指导】【 试题资料 】【 备考资料 】【系统详述

  【国考公告】【国考大纲】【国考职位 】【报名入口】【报名条件】【准考证打印入口】 【笔试时间】【考试科目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盘锦市国考公告笔试,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职位表、报考指导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资料、备考技巧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判断推理备考技巧:加强论证 非因果论证

  在公考的判断推理模块中,逻辑判断让很多考生最为头疼,而逻辑判断中最头疼的是论证类题型,成为大家“成公之路”的绊脚石。近年来,命题人加强了对论证有关知识点的考察,21年国考试卷(副省级)的10道逻辑判断题目中,论证类有7道,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论证类知识点可分为加强论证和削弱论证两类,加强论证中根据论点以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又可分为因果类和非因果类,这种人为分类是为了帮助考生“对症下药”,快速而准确的选择正确选项。接下来就加强论证的有关知识点进行简单梳理,帮助大家学习论证类题目。

  一.做题前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论证的五要素,分别为论题(类似于辩论赛中的话题,抛出的问题)、论点(类似于辩论赛中正反方所持的观点)、论据(使有关论点成立或不成立的证据)、论证方式(由论据推导论点的思维过程)、前提(使论点成立的必要条件);论证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守三个原则:1.论题一致2.论据真实有效3.未来论据不能解释现在论点。

  二.解题思路:拿到题目首先读设问,当出现“最有力地支持/加强以上观点的一项是…”“下列不能支持/加强以上观点的一项是…”、“下列最有可能是上述论证前提假设的是…”这一类提问方式时可判定其为加强论证题目;其次通读题干找论点,论点怎么找?①结合设问方式:判定题型读题干时注意是否出现“专家/学者”等对象,若出现,注意题干中这类人的观点。②找关键词:注意题干中表示“观点”“建议”“结论”的词,如“研究显示、因此、建议、认为”等;③首位句原则:论点常常会出现在题干的开头和结尾处,应引起注意;当判定为非因果类题型后有以下几种加强方法。

  三.加强方式(可结合论证五要素帮助理解):①增强论点(通过解释、重申论点进行加强)②增强论据:分为两种,一种是补充一个正面论据,另一种是解释原有的论据,二者均可起到加强作用③从论证方式入手:搭桥(将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和补充前提(这是论点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基础)。

  典例分析

  例1.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820万,再创历史新高。眼下为了“抢”人才,不少城市纷纷出台引才新政。媒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希望就业的城市”这一问题时,六成受访者选择二线城市,三成受访者选择一线城市,仅一成选择三四线城市。这主要基于生活成本、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的综合考量。80.53%的受访者认为房价等生活成本是主要考虑因素。换个更直白的说法,就是一线城市居之不易,于是大学生就业“首选二线城市”。

  下列各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A.一线城市经济活力强,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B.综合考虑生活成本与发展机会,二线城市更受毕业生青睐

  C.就目前情况来看,三四线城市经济活力不足,发展机会有限

  D.高房价令毕业生对一线城市望而生畏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大学生就业“首选二线城市”。

  论据:80.53%的受访者认为房价等生活成本是主要考虑因素,一线城市居之不易。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一线城市经济活力强,具有发展空间,与大学生就业首选二线城市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加强论点。明确指出综合考虑生活成本与发展机会后,二线城市更具优势,更受毕业生青睐,具有加强作用。

  C项:无关选项。三四线城市经济活力不足,发展机会有限,说明不选三四线城市,但与大学生就业首选二线城市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无关选项。高房价令毕业生对一线城市望而生畏只说明了为什么不选一线城市,但未说明为什么首选二线城市,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例2.近年来,一些鸟类学家发现某市农村地区的麻雀数量越来越少,而城区的麻雀数量却逐年递增,它们将巢筑在居民房屋的墙洞或室外的许多建筑墙体孔穴中。因此,有鸟类学家认为,该市的城区正变得越来越适宜麻雀的生存。

  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上述论断的是:

  A.该市开展了许多保护鸟类的公益活动,增强了人们保护鸟类的意识

  B.近年来,该市城区增加了绿化面积,极大改善了城区生态服务功能

  C.该市农村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的农药显著影响了麻雀的存活率

  D.除了昆虫等天然食物外,城区的生活垃圾为麻雀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不能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选非题。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该市的城区正变得越来越适宜麻雀的生存。

  论据:城区的麻雀数量在逐年递增,它们将巢筑在居民房屋的墙洞或室外的许多建筑墙体孔穴中。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增加论据。该项指出该市居民保护鸟类的意识在增强,所以更适合麻雀的生存,具有加强作用。

  B项:增加论据。该项指出该市生态环境改善了,所以更适合麻雀的生存,具有加强作用。

  C项:无关选项。该项讨论的是农村不适合麻雀生存,并未提及市区是否适合麻雀生存,不具有加强作用。

  D项:增加论据。该项指出市区可以为麻雀提供更多的食物,所以更适合麻雀的生存,具有加强作用。

  因此,选择C选项。

  例3.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形成于38亿年前,大部 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形成于 38 亿年前,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有大量远古的岩石化石埋藏在格陵兰岛地下,它们的排列就像是一个整齐的堤坝,也被称为蛇纹石。通过这些蛇纹石,人们可以断定格陵兰岛在远古时可能是一块海底大陆。

  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A.这些蛇纹石化石的年代和特征与伊苏亚地区发现的一致,而后者曾是一片海底大陆

  B.蛇纹石是两个大陆板块在运动中相互碰撞时挤压海底大陆而形成的一种岩石

  C.蛇纹石中碳的形状呈现出生物组织特有的管状和洋葱型结构,类似于早期的海洋微生物

  D.由于大陆板块的运动才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大陆,在板块运动发生之前,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是一片汪 洋大海

  【答案】B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前提”,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格陵兰岛在远古时可能是一块海底大陆。

  论据:有大量远古的岩石化石埋藏在格陵兰岛地下,它们的排列就像是一个整齐的堤坝,也被称为蛇纹石。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增加新论据。举例说明格陵兰岛的蛇纹石与伊苏亚地区发现的一致,属于类比加强,但并不能作为得出题干结论的前提,排除;

  B项,建立联系。在“蛇纹石”与“海底大陆”之间建立了联系,是论点成立的必要条件,属于前提,符合;

  C项,无关选项。蛇纹石中碳形状呈现出的生物结构,与海洋微生物类似,并不代表一定存在过海洋微生物,也就不能推测这里一定是海底大陆,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无关选项。没有涉及“蛇纹石”和“格陵兰岛”的描述,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在备考前期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习题加深印象,打好基础;熟练以后通过大量做题,找“题感”,同时提升做题速度和准确性,拿分才是王道,不必对做题方法死搬硬套。

  如何提高资料分析做题效率

  在整个行测所有科目当中,资料分析在国考当中每年都会有20个题目,省考中会考15个题目,这也就决定了资料分析能和判断和言语另两个模块并列为“行测三大巨头”,根据每一年大家考试所得来的经验,资料分析其实可以算是最容易提高的一个模块,也是最容易得分的一个模块,所以老师这里也建议各位复习的小伙伴可以把资料分析作为优先复习对象,并且作为长期复习的对象,而且他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科目,经过有效复习几乎都可以有100%的正确率。

  在资料分析基础阶段,大家对于上课老师所讲的知识相信也会有一定的熟悉度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点,资料分析的知识点可以说得上是很少了,无非也就是“现期基期”、“增长量增长率”、“比重”、“平均数”等等这些,而且其中涉及的公式也不多,一张纸也能抄的过来,但是公式虽少,不熟也费,如果对于公式只有简单的了解,并不能做到完全反应,那么考试当中资料分析就会反而成为一个拉分的项目,所以这也就给我们大家提出一个要求,在冲刺阶段需要对于公式足够的熟悉,每天能抽出20分钟去熟悉公式,这样的话,就能在考试当中直接根据题目指示词迅速反应到我们需要的公式上。

  资料分析最终的目的是要选出来正确的答案,那么在我们复习过程当中又一拦路虎即为计算,当然我们的计算一定要充分考虑选项,而且在基础阶段所学的所有速算技巧并不是都需要大家必须掌握的,每个人都需要充分考量自己的能力,并且从速算技巧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充分练习。比如说分数比较就有很多种速算,包括分数性质、直除法、化同法、差分法等等,但是有的同学这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些方法用着不是很顺手,进而可能只是选择了分数性质和直除两种方法去解决分数性质,这样的话就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去练习,所以说“方法不在多,而在于精”。

  当然在冲刺阶段,我们除了要增加自己对于公式口诀的熟悉度和速算的速度之外,我们还要正确的进行刷题,有足够多的刷题经验,才能培养出我们对于题目和数字的敏感度。所以说大家在复习资料分析的时候可以分阶段进行刷题,首先培养自己对于数字的敏感度,多整理一些多位数的乘除法运算,进而把公式技巧都应用到真题当中去练习,每次练习至少4篇材料记一次时间,让自己能充分在紧张的环境下练习,效果更为惊人。

  判断推理技巧:翻译推理之逆否定理介绍

  接触过判断推理的同学都知道,判断的众多题型中,最“烧脑”的莫过于逻辑判断,而逻辑判断也分为很多类别,比如翻译推理、分析推理、真假推理。想要学好逻辑判断,首先想要打好基础,就得学好翻译推理。为什么说翻译推理是学习其他逻辑推理的基础呢?刷过大量题目的同学会发现,无论是在哪种逻辑判断的题型里,都会运用到翻译推理里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翻译推理中运用最多的推理规则——逆否定理。

  什么叫做逆否定理?用简单的口诀来记忆,可以称之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这里的前后分别指的是什么呢?是翻译表达式中的位置指代。假如有翻译表达式“A→B”,那么推出箭头“→”的左边我们称之为前件,推出箭头的右边我们称之为后件,逆否定理中的前后也与之对应。若题目中出现了“否前也否后”这样的选项,根据逆否定理,我们便可以进行排除,由此得到正确答案。

  那在题目中如何进行运用呢?我们来做几道例题感受一下。

  【例1】刑警王某从某个杀人现场勘查完毕回到局里。门卫老张问他结果怎么样,王某说知道了杀人犯到过现场。老张知道王某在调侃他,因为根本无须王某告诉,他就知道: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一定在现场。

  但据此回答,我们可以推知:

  A.如果张三案发时在现场,那么他就是杀人犯

  B.如果李四不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就不在现场

  C.如果王五案发时不在现场,那么他就不是杀人犯

  D.即使许六不在案发现场,也有可能是杀人犯

  【答案】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那么……”,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杀人犯→在现场

  第三步,进行推理。

  A项:“在现场”是对①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项:“不是杀人犯”是对①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C项:“不在现场”是对①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不是杀人犯”,可以推出;

  D项:“不在现场”是对①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不是杀人犯”,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通过上题大家可以看出,逆否定理在翻译推理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例2】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是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只有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而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定要求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则可以推出以下哪项?

  A.只要社会持续发展,就要求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养

  B.如果没有大量高素质人才,那么高校教育质量不会有提升

  C.如果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那么社会就能持续发展

  D.如果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质量必定有所提升

  【答案】A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逻辑关联词“只有……才……”,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社会持续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②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质量提升

  ③高校教育质量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养提升

  以上条件可以递推出:④社会持续发展→高校教师整体素养提升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翻译为:社会持续发展→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养,是对④的肯前,肯前必肯后,可以推出,正确;

  B项:翻译为:没有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质量不会提升,是对②的否前,否前得不出必然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C项:翻译为: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社会持续发展,是对①的肯后,肯后得不出必然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D项:翻译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质量提升,题干中“知识经济时代”和“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之间没有推出关系,无法推出,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