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5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5陕西国考职位表已发布。更多2025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辽宁华图咨询电话:400-024-1113。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5陕西国考职位表已发布
点击查看: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4年10月14日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考生可于2024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5)进行网上报名,笔试将于11月30日、12月1日笔试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部分城市设置考点。
点击查看:2025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点击查看: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扫码领取历年国考各岗位报考统计分析、进面分数线、备考资料,向华图老师咨询如何选岗等考试信息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地市,完整版可扫码免费获取!
图书推荐: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5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5陕西国考职位表已发布,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三招搞定真假话
例1
现有甲、乙、丙三人同时说了以下三句话
甲说:“乙正在说谎”
乙说:“我没有说谎”
丙说:“他俩正在说谎”根据三人的对话情况,有几人说假话
A.1
B.2
C.3
D.0
【华图解析】正确答案为B,首先确定是否是真假话问题,判断依据出现真假语句,其次就是有没有直接的矛盾关系,然后利用矛盾判断关系判断其他条件,最后选择正确答案,题干中问题明显有真假语句,分析题干可以找到甲乙条件为矛盾关系,矛盾的性质必有一真一假,再由此判断丙的话语是否正确,题干丙说甲乙均为假此话必然错误,结合甲乙矛盾必有一真一假,可以得出有两人为假话。因此正确答案为B。
结合上述题干我们可以总结遇到真假话问题,大家不要紧张,依托三步骤既可以解决问题,第一步寻找矛盾关系,第二步跳出矛盾关系判断其他条件的真假,一般情况就可以寻找正确答案了,当然如果此时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利用第三步将判断的条件带回矛盾确定互为矛盾的条件中谁真谁假,此时大多数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针对真假话问题,考的最多的题型,就是一真一假以及两真两假,例题1就是常见的一真一假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两真两假问题又该如何用三步解决呢?
例2
学校在为失学儿童募捐活动中收到两笔没有署真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证,可以断定是周、吴、郑、王中的某两个捐的。经询问:
周说:“不是我捐的”
吴说:“是王捐的”
郑说:“是吴捐的”
王说:“我肯定没有捐”
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
根据已知条件,请你判断下列哪项可能为真?()
A.是吴和王捐的
B.是周和王捐的
C.是郑和王捐的
D.是郑和吴捐的
【华图解析】正确答案为C,首先判断题型问法出现真假话语表述,确定为真假问题,接着分析题干条件是否存在矛盾关系,发现“吴”“王”互为矛盾必有一真一假,但题干信息是两真两假,此时另外两个条件也是必有一真一假,但不是矛盾关系,我们可以对另外两个条件进行假设,假设其中一个为真,则另外一个为假,进行验证,假设周为真,则郑为假,得到信息为“非周、非吴”,结合题干四人中由两人参与排除周和吴即郑和王参与,得出选项为C。
对应分析法
按照语义逻辑的正反关系,可将对应简单地分为正相对和反相对两种。具体来说,一个文段中语义逻辑关系的对应形式有六种——转折关系、顺承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解释关系、因果关系。
1.转折关系——是典型的反相对,指的是语段的前后内容之间构成了全然相反或相对的关系。
2.顺承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语段的前后内容之间在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顺序上构成了不可颠倒的关系。
3.递进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语段的前后内容之间构成了程度或范围上更进一层的关系。
4.并列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语段中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构成了结构相同或在句子成分上的地位相当的关系。
5.解释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语段的前后内容之间构成了相互概括、说明、补充、限制的关系。
6.因果关系——指的是前后文在语义上存在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逻辑填空中,常见的表因果的词语有:因为、由于、才、以致、因此、既然……那么……。
【例1】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 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已是一种。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苦涩 奢望
B.辛酸 奢求
C.历练 幻想
D.风雨 梦境
【答案】A。
解析:“__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结构相同,可知为并列结构,“苍老”与“年轻”对比,“冥思”与“放松”对比,“焦灼”与“会心”对比,因此第一空也应与“回味”对比。四个选项中涉及味道的只有A“苦涩”与B“辛酸”,由此可知答案在A、B中间选。由“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已是一种”中的“何况”可知,第二空与“希望”在语义上存在递进关系,“奢望”比“奢求”更适合。故答案选A。
【例2】我们要善于在平庸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支点。如果 ,甚至这山望着那山高,那我们永远做不好脚下的事,更不容易满足。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好高骛远
B.得陇望蜀
C.欲壑难填
D.贪得无厌
【答案】A。
解析:“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意思相近,都是指追求财物没有满足的时候,与句中“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程度接近。由“甚至”可知,其前后为递进关系,而B、C、D都不构成该关系。故本题答案为A。
详谈我国古代婚姻制度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形成于西周时期,西周的婚姻制度受礼的影响体现了宗法礼教对家庭的影响,维护了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西周时期婚姻家庭制度已经较为完备,而在西周时期形成的婚姻基本原则对之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婚姻制度都有深刻的影响。后经汉唐宋明清演变形成了受儒家思想影响特有的婚姻制度。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适婚年龄的规定。
“明代”婚礼
一、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一夫一妻制
由于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形成的时候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所以并不像成语“三妻四妾”和电视剧中演的那样,而是严格的执行一夫一妻制,即一个男性只能有一个嫡妻,这是因为宗法制十分重视嫡庶之别。
嫡庶无别,嫡长子继承宗祧和爵位的原则就无法维持,势必导致整个宗法的混乱。然而,在中国几千年的一夫一妻制中,一夫多妻被以不同名分的妻、妾形式保留下来并加以发展,其目的在于确立妻、妾在家庭内的尊卑地位以维护家庭秩序。所以,准确地说一夫一妻制在我国古代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二)同姓不婚
西周周公制礼,为了规范血缘宗法的有序传承规定的同姓不婚的原则,人不娶同姓女除了是为了壮大家族力量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家庭伦理的考量。当时的人认为同姓女也是传于祖先遗体,娶同姓女为妻就是亵渎祖先,因此娶同姓女为妻是有悖人伦形同禽兽的作法,有违孝道和宗法因此要被禁止。
(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周礼规定男不亲求,女不亲许,一般是男方主动请媒人提亲。孟子也指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不奉父母之命,没有媒证的婚姻,社会是不承认的,该女子的地位只能比同于媵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反映了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一观念至今在我国依旧有很大的影响。
(四)适婚年龄的规定
史料记载
先秦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
战国越王勾践令:男二十,女十七;
汉惠帝令:女十五;
晋武帝令:女十七。
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
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
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
相对于今天的结婚年龄来说,中国古代的婚龄普遍较早,中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地广人稀,为鼓励人口增殖,历来是提倡早婚早育,并以此作为增加生产,提供兵员的重要手段,而且早婚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采用加赋的手段惩罚,而且要罪及父母,甚至动用极刑。
二、结婚的程序要件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指: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是结婚的法定程序
六礼程序是礼治社会下的产物,从西周开始确立,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影响深远,以后各朝一直传袭下来。经过六礼的程序之后,婚姻成立。汉唐以来在法律上规定聘娶是婚姻成立的唯一方式,成为我国盛行几千年的结婚方式。
据史料《白虎通》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三、离婚制度
(一)七出、三不去
解除婚姻关系的大权掌握在男子手中,称为:“出妻”、“休妻”。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七条理由休妻妻子故而得“七出”之名。
“七出”指的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第一、“不顺父母”: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
第二、“无子”:亦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理由是“绝嗣”,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
第三、“淫”:败坏道德、破坏伦常。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理由是“乱族”;
第四、“妒”: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乱家”,亦即认为妻子的凶悍忌妒会造成家庭不和;
第五、“有恶疾”: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
第六、“口多言”: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理由是“离亲”;
第七、“窃盗”:即偷东西。理由是“反义”,即不合乎应守的规矩。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
第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
第三是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后来富贵了。
“三不去”是作为“七出”规定的补充规范,但指出“恶疾及奸者不在此列”。也就是说,妻子若符合“七出”中的“有恶疾”及“淫”两项,则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围之内。
另外,若有义绝(婚姻双方家族之间的“伦理之义”已经断绝,包括夫妻分别对对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实施了殴伤行为或夫妻双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发生了殴伤行为,妻子犯奸和意欲谋杀丈夫,即使此时夫妻之间感情尚可也必须强制离婚,否则予以处罚)的情形,法律规定双方必须离婚,则“三不去”亦没有保障。
(二)和离
古代离婚制度包括"休妻"和"和离",而和离指按照以和为贵的原则,夫妻双方和议后离婚,而不单纯是丈夫的一纸休妻.“和离”始见于唐代《唐律.户婚》,在“诸犯义绝者离之”条后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问罪)。”和离需由丈夫签“放妻书”。后代循唐例,也称“和离”为“两愿离婚”,并为近代法律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