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手入门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2025年鞍山市国考在哪里报名

辽宁华图 | 2024-10-16 08:06

收藏

  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5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5年鞍山市国考在哪里报名。更多2025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辽宁华图咨询电话:400-024-1113。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群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5年鞍山市国考在哪里报名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

点击图片:查看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10月14日发布,网上报名时间:2024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

2025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公告 国考简章 国考职位表 国考报名时间
资讯 国考考试时间 国考报考指导 国考考试内容
资料 国考行测试题 国考申论试题 国考历年分数线
备考 笔试课程 网络课程 图书教材

  点击查看: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扫码领取历年国考各岗位报考统计分析、进面分数线、备考资料,向华图老师咨询如何选岗等考试信息

试题资料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地市,完整版可扫码免费获取!

  

  报考条件

  报考者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8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间出生),对于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83年10月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主要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主要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县(市、区、旗)、乡(镇、街道)党政机关,村(社区)党组织或者村(居)委会,以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在此列)。在军队团和相当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退役士兵在军队服现役的经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中央机关的,曾在市(地、州、盟)直属机关工作的经历,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直辖市区(县)机关工作经历视同为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计算截止时间为2024年10月。

  地处艰苦边远地区的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根据《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可以采取调整学历、专业、工作年限和经历条件以及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对于通过降低进入门槛等倾斜政策录用的人员,应当在所报考市(地、州、盟)辖区内的艰苦边远县乡机关最低服务5年(含试用期);未满5年的,不得交流(含公开遴选)到本市(地、州、盟)内的上级机关和非艰苦边远地区的机关,也不得交流(含公开遴选)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其他市(地、州、盟)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机关(包括其中艰苦边远地区的机关)。

  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高校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

  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人员、被开除公职的人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人员,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考。

  报考者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成公务员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所列情形的职位,也不得报考与本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担任领导成员的用人单位的职位。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5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5年鞍山市国考在哪里报名,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2025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2025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课程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抢夺罪与抢劫罪

在各类考试中,抢夺罪与抢劫罪一直都是刑法中出现机率较高的罪名,但两者的区分经常容易出现混淆,以下是关于二者的区分要点,方便大家掌握做题时的关键。

一、区分关键

1.从主体角度来看,抢劫罪的犯罪主体年满14周岁即可,但抢夺罪则需年满16周岁才可构成。

2.从客体的角度来看,抢劫罪主要侵犯的是人身权和财产权,而抢夺罪只侵犯财产权。主要体现在行为方式的不同,抢劫罪是通过对被害人人身使用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其他手段是指使用暴力、胁迫以外的方法使得被害人无法反抗,从而夺取财物的行为。比如用灌醉、麻醉、催眠或者将他人锁在屋内等方式,致其人与财产处于分离的状态下,劫取他人财物的方式。)使其不敢反抗或不能反抗后,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以抢劫罪主要强调对人身产生威胁从而获取财物。但抢夺罪是指趁被害人不备的情况下,直接夺取财物的行为,所以抢夺罪只针对物品产生威胁,不是对人身产生威胁。

二、典型案例

较典型的案例就是飞车抢夺。如果驾驶车辆时,行为人故意采取逼停或撞击他人的行为来夺取财物的情况下,此时针对的便是人身安全,应定抢劫罪。或者明知会造成被害人伤亡后果,仍强行夺取财物,并放任他人人身损害结果出现的,也应当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但如果只是采取飞车抢夺行为,并不希望或直接针对人身产生威胁时,应定抢夺罪。即便在抢夺物品时由于用力过猛造成被害人人身伤害的,也只定抢夺罪。

三、转化型抢劫罪

1.《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即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2.携带凶器抢夺的,定抢劫罪。(这里只强调携带,不论是否使用或曾展示过凶器,也不论凶器本身的用途,只要携带了就转化成抢劫罪。)

四、抢劫罪的加重情形

(一)入户抢劫的 ;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

(七)持枪抢劫的 ;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

注意 :抢劫致人死亡仍定抢劫罪,从重处罚。

【试题演练】

1.无业游民小明深夜在大 街上闲逛,看见一个挎包的妇女独自在街道上行走,于是心生歹念,遂下手抢夺妇女的挎包,不料该妇女大声呼叫,小明顿起杀心,扼住妇女脖子,直至妇女停止挣扎,没有呼吸最终死亡,小明的行为构成()

A.抢夺罪

B.抢劫罪

C.故意伤害罪

D.故意杀人罪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

第二步,题中小明在抢夺被害人的挎包之后,为避免吸引他人,从而杀害该妇女逃脱,此时已由原本的抢夺行为转化为对人身使用暴力,虽然导致死亡结果的出现,但抢劫致人死亡仍按抢劫罪论处,从重处罚。

因此,选择B选项

  行测备考技巧:巧解行测句子排序题

  在句子排序题目中,常见的时间词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语句中有朝代的表述,如:“东周时期”等。第二种是数字时间,比如:“1798年”等。第三种是时态词,比如:“过去一段时间”“目前”等。如果时间词出现在题目的多个语句中,可以利用含有时间词语句的相对顺序,筛选出正确答案,我们一起来做三个题目感受一下吧。

  【例1】

  ①西汉时期的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这个观念深入人心

  ②明代汤显祖写的《牡丹亭》里面,柳梦梅则透过自画像上的题字风格来想象杜丽娘的灵心慧性

  ③元代王实甫的戏曲《西厢记》中,张君瑞曾通过书信的字迹揣摩崔莺莺的心态

  ④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字迹就是心迹

  ⑤这两个戏曲情节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于字迹的普遍认识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⑤④

  B.④①③②⑤

  C.④②③①⑤

  D.①②③⑤④

  【解析】B。通读5个句子发现,由①句的“西汉时期”,②句的“明代”,③句的“元代”可知,三句话按照朝代顺序排列应该为①③②,排除C、D两项。再对比A、B两项,发现只需对比④句的位置。④句为“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字迹就是心迹”,①句为“西汉时期的扬雄提出的观念”,①句是通过扬雄的观念“书为心画”在具体论述④句的观点。④句应在①句之前,排除A项,故选择B项。

  【例2】

  ①1980年5月8日,第三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庄严宣布,人类终于消灭了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天花

  ②1798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人痘”的基础上发明了“牛痘”,这很快被公认为是人类防治天花的最好方法

  ③在牛痘发明150年后,世界上每年仍然有约5000万人得天花

  ④如今,天花已成为唯一一种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

  ⑤遗憾的是种痘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

  ⑥据说,当时英法交战,法国皇帝拿破仑就曾下令所有士兵必须接种牛痘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⑤⑥①③④

  B.②⑥⑤③①④

  C.④②⑥③①⑤

  D.④⑤②⑥③①

  【解析】B。通读6个句子发现,由①句的“1980年5月8日”,②句的“1798年”,③句的“在牛痘发明150年后”,④句的“如今”可知,四句话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应该为②③①④。排除A、C、D,故选择B项。

  【例3】

  ①中国企业若想出口稀土产品,必须向行业巨头缴纳高额的专利许可费,否则产品无法出口

  ②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的研发重点包括提高材料性能、扩大高端领域应用等;稀土发光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点集中在光电材料、反光材料等

  ③经历了被人“扼住咽喉”的切肤之痛后,我国稀土企业的创新脚步愈加快速

  ④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稀土企业在国际市场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

  ⑤多年来,在与世界各国的“稀土大战”中,我国凭借世界第一的稀土储量,逐步在开采、分离技术领域确立了全球领先的地位

  ⑥目前,我国稀土领域的创新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上游的稀土材料领域,多家企业重点发展具有超高性能的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⑥②①④③

  B.⑥②⑤④①③

  C.⑥④①③⑤②

  D.⑤④①③⑥②

  【解析】D。通读6个句子发现,由③句的“经历了”,④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⑤句的“多年来”可知,三句话均为完成时态,而⑥句的“目前”为现在时态。虽然③④⑤三句话无法排列先后顺序,但四句话按照时态词顺序进行排列应该为③④⑤均在⑥的前面。排除A、B、C,故选择D项。

  以上三个例题,分别围绕自己的话题(字迹是心迹、天花、稀土材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说明,一般都是先引出话题,然后再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或者事理逻辑顺序客观说明,我们在做题过程中如果能够重视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对其赋予足够的敏感度,那我们就有更大的希望又快又准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各朝首都古今地名汇总

  公务员常识判断范围太广,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科技时政等,无一不考。这对我们广大的应考考生来说,难度很大。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掌握正确的备考方法,这样才能事倍功半。下面作者就对常识考试中的高频考点——各朝首都古今地名进行汇总,希望能帮助考生从容应对公职考试中的常识判断。

  1.夏朝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2.商朝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3.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4.东周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5.秦朝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6.西汉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7.东汉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8.三国时期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9.西晋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10.东晋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11.隋朝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12.唐朝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13.北宋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14.南宋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15.元朝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16.明朝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后迁都京师,今北京。

  17.清朝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其中,南京也叫金陵、石头城、应天等,连续有六个朝代(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后人称南京为“六朝古都”。洛阳也“被称为“六朝古都”,这六朝指:东周、东汉、北魏、北周、北齐、唐。今河南开封市,历史上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都定都于此,因此开封有“七朝古都”之称。最后,古代各朝中定都最多的城市是陕西的西安,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先后在此定都的朝代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

  【例题1】我们在阅读古诗文时,常常见到一些地名,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事实上,随着时代的更迭,中国许多城市都历经多次易名。那么下列城市的古称与现称对应正确的是()。

  A.大都——北京

  B.汴州——杭州

  C.广陵——南京

  D.镐京——成都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都是元代时对北京的称呼。B项错误,汴州是旧时对于河南开封的称呼,北宋的首都就设置在开封,当时也称开封为东京。C项错误,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D项错误,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是西周时代的首都,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称京的都城,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