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国家公务员枣庄考试公告/国考职位。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国家公务员枣庄考试公告/国考职位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目前暂未发布,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均在10月发布,发布网站为:国家公务员局http://www.scs.gov.cn/,收藏查看。有想要考公务员的小伙伴们现在就可以备考国家公务员招考了,辽宁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在哪看国家公务员公告以及职位表等相关信息。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推荐阅读——
考生通道——2024国家公务员历年分数线|历年试题|备考咨询
教材资料——2024国家公务员图书教材|时政热点|每日一练
辅导课程——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课程|网校课程|领航礼包4.0
图书推荐: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国家公务员枣庄考试公告/国考职位,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375. 当夜深人静,即将准备进入梦乡时,我们的身体常常会突然抽搐一下,这种抽搐通常被科学家们称 作临睡肌跃症(又称入睡抽动)。目前没有研究彻底搞明白它的原因,因而人们对此有诸多猜测。有一种解释认为 ,人脑是基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动物的应激反应模式。肌肉彻底放松时, 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以为我们在自由坠落,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大脑指挥全身肌肉马上行动,试图 在下坠过程中抓住什么东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会突然收紧,导致入睡抽动。
这段文字:
A. 介绍临睡肌跃症的临床表现
B. ?供一种对临睡肌跃症的解释
C. 说明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
D. 阐述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
376.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这位哲学家却 总是强调:“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 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下列说法准确概括文意的是:
A. 苏格拉底不愿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
B. 苏格拉底实际上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C. 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
D. 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他人没有不同
377.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 秀的人却无所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 王、阿尔西巴底斯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是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 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是指:
A. 美貌
B. 美貌的人
C. 其他才能
D. 内在的美
375.【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出临睡肌跃症的概念,第二句通过“因
而”指出对这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存在诸多猜测。接着通过“有一种解释认
为”引出对临睡肌跃症的其中一种解释。文段主旨句在“因而”之后,讲
述了对临睡肌跃症的一种解释。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临床表现”出现在文段第一句,用来引出“临睡肌跃症”的话题,
偏离重点。C 项:“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仅是?供一种关于临睡肌跃
症的解释中的部分信息。D 项:“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文段并未?及。
37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了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接着
通过转折词“却”指出苏格拉底强调自己一无所知。然后借苏格拉底的解
释表明苏格拉底与别人的不同在于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文段重点在转折
之后,主要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重点 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不愿被称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文段未?及 ,无中
生有。D 项:“与他人没有不同”与文意相反,文段重点强调是有不同的。
377.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的“此”出现在第二句。
分析“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上下文语境。根据就近原则,重点分析前
一句和后一句。前一句讲“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后一句
讲“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可见“此”指的是美貌的人拥
有的东西,即“美貌”或“容颜俊秀”。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美貌”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复合题)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 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 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 有人对田丰说:“群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 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 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不是难得出答案来的。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键在 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因为你反对我,你对了就意味着我错 了,这还了得。作为谋臣的田丰正是深深了解袁绍之为人,所以当有人向他道喜时,他却想到了“吾其死 矣。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某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半点不同意见,但为 “面子”和“威信”,可以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拗着要下面“坚决照办 ”。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更是文过饰非,对那些反对他们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则是耿耿于怀。 虽然这些人不能像袁绍对付田丰那样向?意见的同志开刀,但他们手里有权,瞅准机会暗里打击报复,待时机一 到,就把“小鞋”在那些同志的脚上一套。可以说,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很有几分“袁绍遗风 ”。列宁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 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的真正实质,即不了解实际上(而不是凭 自己的想象)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年袁绍以为杀了田丰,就 可以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的“威信”。结果落得为天下哂笑。今天我想有必要给某些人也敲一 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请君以袁绍为戒。
323. 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是:
A. 长曹操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B. 胆小怕死,反对伐曹。
C. 伤了袁绍的面子,为袁绍所不容。
D. 伐曹失败,袁绍迁怒于他。
32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袁绍遗风”的特点:
A. 独断专行
B. 顾及面子
C. 打击报复
D. 贪污受贿
325.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A. 袁绍不该轻易杀掉田丰
B. 说话做事要三思而行,否则后患无穷
C. 历史总是喜欢捉弄人,喜欢和人开玩笑
D. 为了维护个人面子,独断和专行,最终必定失败,贻笑天下
32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田丰是先知先觉,所以知道最后“吾其死矣”
B. 袁绍所以要杀田丰,是为了解气
C. 文中所?及的曹袁之间的战争又被称为“官渡之战”
D. 袁绍一点也不懂兵法
327. 本文的直接目的是:
A. 批判袁绍
B. 赞扬田丰
C. 以史为鉴
D. 记载史实
323.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原因出现在第二段。根据“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
键在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可知,“之 所以”
是因果关联词,“关键在于”之后为原因。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324.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袁绍遗风”出现在第三段尾句。根据“可以说”可
知,最后一句“袁绍遗风”是对前文某些领导干部作风特点的总结,分析
上文语境。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对应“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排除 A
项。B 项对应“但为‘面子’和‘威信’”,排除 B 项。C 项对应 “瞅准机
会暗里打击报复”,排除 C 项。D 项“贪污受贿”无中生有。
因此,选择 D 选项。
325.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文章开头讲了“袁绍杀田丰”的故事,接着分析了田
丰被杀的原因,然后说到许多领导干部作风颇有“袁绍遗风”,最后敲醒
警钟,警示人们要以袁绍为戒。文章结构为“分—总”,重点在于袁绍故
事给人们的警示,即为了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面子,却最终遭天下
人哂笑。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文章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仅针对故事本身。B 项:不是文中典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无中生
有。C 项:引自最后一段开头列宁说的话,不是中心思想。
32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先知先觉”错误, 田丰知道“吾其死矣”是根
据事情的进展以及对袁绍认识得出的,而不是“先知先觉”,属于曲解文
意,排除 A 项。B 项“解气”表述不够准确,袁绍杀田丰是因为“田丰伤
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排除 B 项。C 项对应“ 官渡一
战,曹操大破袁军”,即文中所?及战争为“官渡之战”,符合文意。D 项
“一点也不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327.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开头讲了“袁绍杀田丰”的故事,接着分析了田丰被
杀的原因,然后说到许多领导干部作风颇有“袁绍遗风”,最后敲醒警钟,
警示人们要以袁绍为戒。文章结构为“分—总”,重点在于袁绍故事给人
们的警示,所以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仅针对史实本身,并没有上升到要从史实得出什么道
理的层面。
306. 现在新疆摘棉花都已经请不到人,人都跑到外地去了,这么大面积的棉花田怎么办?美国摘棉花靠 的全是机械,以色列摘西红柿也全是________,但我们的农业基本上都靠人。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智能化
B. 无人化
C. 机械化
D. 自动化
307. “这个电影不但我看过”作为前一个分句,它的后一个分句正确的是:
A. 其他电影我也看过
B. 其他同学也都看过
C. 而且还为它写过一篇影评
D. 这个电影的剧本我也看过
306.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以色列摘西红柿也全是________,但我们的农业
基本上都靠人”可知,空格与后文形成转折关系,该空要体现“不靠人”
的意思。
第二步,辨析选项。B 项“无人化”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智能化: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
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机械化:指的是用机械来代替人
工劳动完成生产作业。自动化: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
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
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
307.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前一个分句中“不但”表递进,后强调主体“我”的
行为,由此可知,后一个分句应是与“我”构成递进关系的主体的相似行
为,即除了“我”之外的其他人的相似行为。第二步,辨析选项。B 项主体为“其他同 学”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C 项和 D 项:主体分别为“其他电影”“影评”“剧本”,均 不符合语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