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手入门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2024年在哪里查看沈阳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

辽宁华图 | 2023-09-08 08:07

收藏

  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在哪里查看沈阳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群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在哪里查看沈阳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约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发布,2017-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均在10月发布,那么考生知道公告发布之后多久会进行考试吗?华图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解答,一般国家公务员公告发布之后1个月左右时间会进行笔试。为了考生能够及时查看国家公务员考试详细,辽宁华图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公告 国考简章 国考职位表 国考报名时间
资讯 国考考试时间 国考报考指导 国考考试内容
资料 国考行测试题 国考申论试题 国考历年分数线
备考 笔试课程 网络课程 图书教材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点击查看: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图书>>>>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在哪里查看沈阳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职位表、报考指导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资料、备考技巧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复合题)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 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 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 有人对田丰说:“群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 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 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不是难得出答案来的。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键在 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因为你反对我,你对了就意味着我错 了,这还了得。作为谋臣的田丰正是深深了解袁绍之为人,所以当有人向他道喜时,他却想到了“吾其死 矣。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某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半点不同意见,但为 “面子”和“威信”,可以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拗着要下面“坚决照办 ”。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更是文过饰非,对那些反对他们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则是耿耿于怀。 虽然这些人不能像袁绍对付田丰那样向?意见的同志开刀,但他们手里有权,瞅准机会暗里打击报复,待时机一 到,就把“小鞋”在那些同志的脚上一套。可以说,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很有几分“袁绍遗风 ”。列宁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 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的真正实质,即不了解实际上(而不是凭 自己的想象)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年袁绍以为杀了田丰,就 可以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的“威信”。结果落得为天下哂笑。今天我想有必要给某些人也敲一 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请君以袁绍为戒。

  323. 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是:

  A. 长曹操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B. 胆小怕死,反对伐曹。

  C. 伤了袁绍的面子,为袁绍所不容。

  D. 伐曹失败,袁绍迁怒于他。

  32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袁绍遗风”的特点:

  A. 独断专行

  B. 顾及面子

  C. 打击报复

  D. 贪污受贿

  325.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A. 袁绍不该轻易杀掉田丰

  B. 说话做事要三思而行,否则后患无穷

  C. 历史总是喜欢捉弄人,喜欢和人开玩笑

  D. 为了维护个人面子,独断和专行,最终必定失败,贻笑天下

  32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田丰是先知先觉,所以知道最后“吾其死矣”

  B. 袁绍所以要杀田丰,是为了解气

  C. 文中所?及的曹袁之间的战争又被称为“官渡之战”

  D. 袁绍一点也不懂兵法

  327. 本文的直接目的是:

  A. 批判袁绍

  B. 赞扬田丰

  C. 以史为鉴

  D. 记载史实

  323.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原因出现在第二段。根据“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

  键在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可知,“之 所以”

  是因果关联词,“关键在于”之后为原因。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324.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袁绍遗风”出现在第三段尾句。根据“可以说”可

  知,最后一句“袁绍遗风”是对前文某些领导干部作风特点的总结,分析

  上文语境。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对应“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排除 A

  项。B 项对应“但为‘面子’和‘威信’”,排除 B 项。C 项对应 “瞅准机

  会暗里打击报复”,排除 C 项。D 项“贪污受贿”无中生有。

  因此,选择 D 选项。

  325.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文章开头讲了“袁绍杀田丰”的故事,接着分析了田

  丰被杀的原因,然后说到许多领导干部作风颇有“袁绍遗风”,最后敲醒

  警钟,警示人们要以袁绍为戒。文章结构为“分—总”,重点在于袁绍故

  事给人们的警示,即为了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面子,却最终遭天下

  人哂笑。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文章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仅针对故事本身。B 项:不是文中典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无中生

  有。C 项:引自最后一段开头列宁说的话,不是中心思想。

  32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先知先觉”错误, 田丰知道“吾其死矣”是根

  据事情的进展以及对袁绍认识得出的,而不是“先知先觉”,属于曲解文

  意,排除 A 项。B 项“解气”表述不够准确,袁绍杀田丰是因为“田丰伤

  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排除 B 项。C 项对应“ 官渡一

  战,曹操大破袁军”,即文中所?及战争为“官渡之战”,符合文意。D 项

  “一点也不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327.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开头讲了“袁绍杀田丰”的故事,接着分析了田丰被

  杀的原因,然后说到许多领导干部作风颇有“袁绍遗风”,最后敲醒警钟,

  警示人们要以袁绍为戒。文章结构为“分—总”,重点在于袁绍故事给人

  们的警示,所以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仅针对史实本身,并没有上升到要从史实得出什么道

  理的层面。

  1. 下列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试点地区的监察委员会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B. 试点地区预防腐败局的相关职能被整合进监察委员会

  C. 试点地区的监察委员会从属于行政系统

  D. 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

  2. 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曾提出: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③枪

  杆子里面出政权;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③④①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②①④

  3. 下列关于我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工商联不属于民主党派

  B.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

  C. 无党派人士是指既不参加中国共产党也不参加民主党派的普通群众

  D.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答案】C

  【解析】监察委员会独立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同时向上级监察机关和同级国

  家权力机关负责。由此可知,监察委员会并非从属于行政系统,C 项说法错误。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监察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监察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由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B 项: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

  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员会。

  D 项:2016 年 12 月 25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在北京市、山

  西省、浙江省及所辖县、市、市辖区设立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职权。

  2.【答案】B

  【解析】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出于 1995 年;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提出于

  1968 年;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提出于 1927 年;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于 1988

  年,正确顺序为③②④①。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①1995 年 11 月 8 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

  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②1968 年,全国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大批城市

  知识青年下放到了农村劳动。

  ③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强调“要非常注意军事,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④1988 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论断。

  3.【答案】C【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

  见》指出,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并非

  普通人士。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工商联是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不是民

  主党派。

  B 项:在野党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没有执掌或没有参与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政党。

  D 项:十二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75. 当夜深人静,即将准备进入梦乡时,我们的身体常常会突然抽搐一下,这种抽搐通常被科学家们称 作临睡肌跃症(又称入睡抽动)。目前没有研究彻底搞明白它的原因,因而人们对此有诸多猜测。有一种解释认为 ,人脑是基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动物的应激反应模式。肌肉彻底放松时, 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以为我们在自由坠落,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大脑指挥全身肌肉马上行动,试图 在下坠过程中抓住什么东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会突然收紧,导致入睡抽动。

  这段文字:

  A. 介绍临睡肌跃症的临床表现

  B. ?供一种对临睡肌跃症的解释

  C. 说明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

  D. 阐述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

  376.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这位哲学家却 总是强调:“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 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下列说法准确概括文意的是:

  A. 苏格拉底不愿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

  B. 苏格拉底实际上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C. 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

  D. 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他人没有不同

  377.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 秀的人却无所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 王、阿尔西巴底斯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是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 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是指:

  A. 美貌

  B. 美貌的人

  C. 其他才能

  D. 内在的美

  375.【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出临睡肌跃症的概念,第二句通过“因

  而”指出对这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存在诸多猜测。接着通过“有一种解释认

  为”引出对临睡肌跃症的其中一种解释。文段主旨句在“因而”之后,讲

  述了对临睡肌跃症的一种解释。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临床表现”出现在文段第一句,用来引出“临睡肌跃症”的话题,

  偏离重点。C 项:“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仅是?供一种关于临睡肌跃

  症的解释中的部分信息。D 项:“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文段并未?及。

  37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了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接着

  通过转折词“却”指出苏格拉底强调自己一无所知。然后借苏格拉底的解

  释表明苏格拉底与别人的不同在于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文段重点在转折

  之后,主要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重点 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不愿被称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文段未?及 ,无中

  生有。D 项:“与他人没有不同”与文意相反,文段重点强调是有不同的。

  377.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的“此”出现在第二句。

  分析“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上下文语境。根据就近原则,重点分析前

  一句和后一句。前一句讲“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后一句

  讲“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可见“此”指的是美貌的人拥

  有的东西,即“美貌”或“容颜俊秀”。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美貌”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