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手入门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2024宁夏国考职位表什么时候出来

辽宁华图 | 2023-09-13 08:02

收藏

  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宁夏国考职位表什么时候出来。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群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宁夏国考职位表什么时候出来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约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大战即将拉开序幕,华图教育专家建议考生要做充分准备,争取一次上岸。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发布,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都在10月中旬左右发布,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点击查看: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

  图书推荐: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合集

  2024年国家公务员笔试警英班【行测+申论+公安专业科目】

  2024公务员领航礼包4.0

  推荐阅读:

  【备考图书】【网络课程 】【面授课程】【国考介绍 】【备考指导】【 试题资料 】【 备考资料 】【系统详述

  【国考公告】【国考大纲】【国考职位 】【报名入口】【报名条件】【准考证打印入口】 【笔试时间】【考试科目

  >>>>>>扫码随时咨询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试题资料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宁夏国考职位表什么时候出来,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课程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职位表、报考指导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资料、备考技巧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复合题)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 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 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 有人对田丰说:“群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 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 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不是难得出答案来的。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键在 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因为你反对我,你对了就意味着我错 了,这还了得。作为谋臣的田丰正是深深了解袁绍之为人,所以当有人向他道喜时,他却想到了“吾其死 矣。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某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半点不同意见,但为 “面子”和“威信”,可以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拗着要下面“坚决照办 ”。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更是文过饰非,对那些反对他们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则是耿耿于怀。 虽然这些人不能像袁绍对付田丰那样向?意见的同志开刀,但他们手里有权,瞅准机会暗里打击报复,待时机一 到,就把“小鞋”在那些同志的脚上一套。可以说,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很有几分“袁绍遗风 ”。列宁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 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的真正实质,即不了解实际上(而不是凭 自己的想象)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年袁绍以为杀了田丰,就 可以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的“威信”。结果落得为天下哂笑。今天我想有必要给某些人也敲一 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请君以袁绍为戒。

  323. 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是:

  A. 长曹操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B. 胆小怕死,反对伐曹。

  C. 伤了袁绍的面子,为袁绍所不容。

  D. 伐曹失败,袁绍迁怒于他。

  32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袁绍遗风”的特点:

  A. 独断专行

  B. 顾及面子

  C. 打击报复

  D. 贪污受贿

  325.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A. 袁绍不该轻易杀掉田丰

  B. 说话做事要三思而行,否则后患无穷

  C. 历史总是喜欢捉弄人,喜欢和人开玩笑

  D. 为了维护个人面子,独断和专行,最终必定失败,贻笑天下

  32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田丰是先知先觉,所以知道最后“吾其死矣”

  B. 袁绍所以要杀田丰,是为了解气

  C. 文中所?及的曹袁之间的战争又被称为“官渡之战”

  D. 袁绍一点也不懂兵法

  327. 本文的直接目的是:

  A. 批判袁绍

  B. 赞扬田丰

  C. 以史为鉴

  D. 记载史实

  323.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原因出现在第二段。根据“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

  键在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可知,“之 所以”

  是因果关联词,“关键在于”之后为原因。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324.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袁绍遗风”出现在第三段尾句。根据“可以说”可

  知,最后一句“袁绍遗风”是对前文某些领导干部作风特点的总结,分析

  上文语境。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对应“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排除 A

  项。B 项对应“但为‘面子’和‘威信’”,排除 B 项。C 项对应 “瞅准机

  会暗里打击报复”,排除 C 项。D 项“贪污受贿”无中生有。

  因此,选择 D 选项。

  325.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文章开头讲了“袁绍杀田丰”的故事,接着分析了田

  丰被杀的原因,然后说到许多领导干部作风颇有“袁绍遗风”,最后敲醒

  警钟,警示人们要以袁绍为戒。文章结构为“分—总”,重点在于袁绍故

  事给人们的警示,即为了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面子,却最终遭天下

  人哂笑。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文章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仅针对故事本身。B 项:不是文中典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无中生

  有。C 项:引自最后一段开头列宁说的话,不是中心思想。

  32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先知先觉”错误, 田丰知道“吾其死矣”是根

  据事情的进展以及对袁绍认识得出的,而不是“先知先觉”,属于曲解文

  意,排除 A 项。B 项“解气”表述不够准确,袁绍杀田丰是因为“田丰伤

  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排除 B 项。C 项对应“ 官渡一

  战,曹操大破袁军”,即文中所?及战争为“官渡之战”,符合文意。D 项

  “一点也不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327.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开头讲了“袁绍杀田丰”的故事,接着分析了田丰被

  杀的原因,然后说到许多领导干部作风颇有“袁绍遗风”,最后敲醒警钟,

  警示人们要以袁绍为戒。文章结构为“分—总”,重点在于袁绍故事给人

  们的警示,所以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仅针对史实本身,并没有上升到要从史实得出什么道

  理的层面。

  9.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共十三大开幕式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

  B.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D. 中共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0. 下列短语能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哲学原理的是:

  A.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B.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3

  C. 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9.【答案】A

  【解析】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科学论断。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C 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

  治国”。

  D 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

  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10.【答案】C

  【解析】“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意为在水边经常观察水中的鱼,就能熟悉鱼的性情;

  经常观察山上的鸟,就能听懂鸟的叫声。这说明对鱼和鸟的认识来自于日常的实践观察,体

  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比喻人多力量大,反映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飞跃。

  B 项:比喻无辜被连累而遭受灾祸,体现了联系的哲学原理。

  D 项:比喻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了彻底胜利,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371. ①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同样需要这些品质

  ②把握好间隔和规律正是时间管理的内容

  ③当鸡蛋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糟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控制局面

  ④进行时间管理,就好像抛鸡蛋

  ⑤要做好抛鸡蛋的动作,需要耐心、毅力、练习和计划

  ⑥你要不停地把手中的一只鸡蛋换成另一只,还要保持所有的鸡蛋都不落

  到地上

  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序,语序正确的是:

  A. ②④③⑥⑤①

  B. ⑤①⑥④③②

  C. ②④⑤⑥①③

  D. ④⑥⑤①③②

  372. 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优势互补,?高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离不开健 全的市场机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在完善市场机制上下功夫,目前应强调两 个方面。一方面,要纠正要素价格扭曲现象,用价格杠杆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高 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正确应对生产要素供需的结构性变化。

  对上述文字的中心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B. 价格机制是调整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C. 健全的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D.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

  374. 垃圾填埋场是厌氧细菌的滋生地,会产生大量甲烷。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强,尽管可以将其 捕捉并转化为能源,但是即使最高效的回收系统,仍有高达 10%的甲烷发生逃逸。由于垃圾填埋场产生的甲烷大 部分来自有机废弃物,因此可以用更绿色的方式处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堆肥。实际上,垃圾填埋场里三分之二 的垃圾可以堆肥,这就大大减少了甲烷的产量。由于堆肥过程中会产生高温、高压,有机废弃物中的碳可能部分 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将这些有机物重新组合成液态燃料(乙醇或甲醇),或用作其他工 业原料。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 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甚

  B. 现阶段的甲烷回收系统对甲烷的捕捉利用依旧有限

  C. 用堆肥方式处理垃圾填埋场的垃圾能有效减少甲烷的生成

  D. 堆肥这种垃圾处理方式需要将其生成的有机废弃物重新组合

  371.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首先验证

  ②句,②句中出现“正是时间管理的内容”,说明在②句之前应先?到“时

  间管理”这一话题,所以②不能做首句,故排除 A 项和 C 项。再对比④句

  和⑤句,④句将“时间管理”比作“抛鸡蛋”,⑤句是怎么才能做好抛鸡

  蛋的动作,故④句应该在⑤句前面,排除 B 项。暂定答案为 D 项。

  第二步,验证 D 项。D 项首先通过④句引出“时间管理”和“抛鸡蛋”的

  话题,⑥句是对抛鸡蛋动作的?述,⑤句?出做好抛鸡蛋的动作需要的品

  质,然后引出①句时间管理也需要这些品质,这些品质也是③句控制局面

  的能力,最后②句进行总结。

  因此,选择 D 选项。

  372.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出“促使……,实现……,?高 ……”离不

  开健全的市场机制。然后从两个方面对完善市场机制进行具体解释,一是

  用价格杠杆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二是正确应对生产要素供需的结

  构性变化。文段为“总—分”结构,文段核心话题为“市场机制”,主要

  讲述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来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和 D 项:偏离重点,未表述文段核心话题“市场机制”。C 项:偷换逻辑,根据原文第 一句的“离不开”和第二句的“需要”可知,健全的市场

  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374.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出了垃圾填埋场会产生大量甲烷,并且目前

  的回收系统仍有甲烷逃逸这样的问题,然后针对这样的问题给出了解决对

  策,即“堆肥”。随即通过“实际上”对对策进行补充说明,指出堆肥可

  以大大减少甲烷产量,最后又补充说明堆肥能够带来的额外好处,即有机

  废弃物可以重新组合。文段结构为“分—总—分”,文段的主旨句为对策

  句,即堆肥能够解决甲烷生成的问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选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为问题的表述,未?及”堆肥“,非重点。D 项:与文意相

  悖,文段是说堆肥过程中的有机废弃物能够重新组合再利用,而不是堆肥

  这种处理方式需要重新组合,且 D 项为补充说明部分,非重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