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手入门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2024山西国考招录职位表什么时候出

辽宁华图 | 2023-09-15 08:07

收藏

  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山西国考招录职位表什么时候出。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群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山西国考招录职位表什么时候出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约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发布,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都在10月中旬左右发布,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点击查看: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jian 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图书教材

  jian2024国家公务员面授笔试课程

  jian2024国家公务员精品网校课程

  图书推荐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合集

  2024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测+申论)教材2本

  2024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测+申论)题2本

  2024年国家公务员笔试警英班【行测+申论+公安专业科目】

  >>>>>>扫码随时咨询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试题资料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山西国考招录职位表什么时候出,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课程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职位表、报考指导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资料、备考技巧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35.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外国公民甲,在其本国抢劫并杀害了一名中国籍游客,因该行为发生在外国,故不受我国法律约束

  B. 外国公民乙,在中国境内因持有大量大麻被警方抓获,因其本国法律承认持有大麻行为合法,故其行为不受我国法律约束

  C. 我国公民丙,在某外国工作期间杀害两名当地华裔,因该行为发生在外国,故不受我国法律约束

  D. 我国国家工作人员丁,在外派某国工作期间泄露国家秘密,其行为受我国法律约束

  3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六个月

  B. 公务员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C. 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人事关系转到挂职的单位

  D. 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可以被再次录用为公务员

  3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

  B. 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C. 国家采取有效措施,适当减轻妇女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责任

  D. 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

  35.【答案】D

  【解析】《刑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D 项中丁是国家工作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

  域外泄露国家秘密,应当适用中国刑法。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刑法》第八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

  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

  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外国公民甲在本国抢劫并杀害中国公民,即使发生在外国,按照我

  国刑法最低应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B 项:《刑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

  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因此,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除刑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享有外交

  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其他外国人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

  21法。即使公民乙本国法律承认持有大麻合法,其犯罪行为发生在中国境内也应当适用我国刑

  法。

  C 项:《刑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

  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我国公民丙犯了杀人罪,即使发生在外国,也应当适用中国刑法予以追究。

  36.【答案】B

  【解析】《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

  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因此,

  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而不是六个月。《公务员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新录

  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

  C 项: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人事关系不能转到挂职的单位。《公务员法》第六十六条第

  二款规定:“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

  D 项: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不可以被再次录用为公务员。《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二)曾被开除公职的;(三)

  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37.【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

  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妇女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履行法律所规

  定的义务。”妇女应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并未有特殊的“减轻责任”的规定。C 项说法错

  误。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

  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

  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

  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ABD 三项说法正确。

  304. 每天,我望着________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同一个 ________着生命的母亲,________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全力以赴。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掩埋 养育 等待

  B. 掩盖 孕育 期待

  C. 掩盖 养育 期待

  D. 掩埋 孕育 等待

  305.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显然有一个“及时到达”的问题,监督必须属地化。地方权力支 配地方资源,影响民众切身利益,理应受到当地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制约。对于权力的滥用,当地民众和媒体有 着天然的敏感,在感知上也有时间与空间的便利,相应的监督制约离开他们是不可想象的。

  对上述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地方权力的属地化监督即地方权力属地政府层层监管

  B. 对地方权力要实施属地化监督

  C. 地方权力的监督主体包括了媒体和属地民众

  D. “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不能“山高皇帝远”

  304. 【解析】

  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着将要出生的婴儿”可知,婴儿还

  在母亲腹中,该空应体现“怀胎”这一含义。B 项和 D 项“孕育”指怀胎

  生育,符合文意。A 项和 C 项“养育”指抚养和教育,养育是发生在孩子

  出生之后,不符合文意,排除 A 项和 C 项。

  第二步,再看第三空。B 项“期待”指期盼,等待,D 项“等待”指不采

  取行动,直到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两词均有等待的含义,但“期

  待”强调这种等待具有盼望之意,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对种子成长的期盼之

  情,且与后面的“人要是能够期待”对应,而“等待”语义较轻,不如“期

  待”恰当,排除 D 项。答案锁定 B 选项。

  第三步,验证第一空。“掩盖”指从上面盖住,形容泥土盖住种子,符合

  文意。

  因此,选择 B 选项。

  305.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一句和第二句,“属地化监督”是“受当地

  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因此 A 项“属地政府层层监管”属于偷换概念,

  不符合原文,A 项当选。B 项对应“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显然有一个‘及时到达’的 问题,监督必须属地化”,符合原文,排除 B 项。C 项对应第

  二句“受当地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符合原文,排除 C 项。D 项“不能

  山高皇帝远”指不能离上层很远,制度等要管辖得到。对应文段“属地化”、

  “当地纳税”人”和“当地媒体”等,符合原文,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A 选项。

  (复合题)每?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 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 《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 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 不平。”有些学者把《离 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 在《 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 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 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 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 期窜逐中, 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 是。”(《屈原赋今 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 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 印,印下诗人求 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 间与地点来说,差别 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 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作于放逐汉北之 时,大约是楚怀 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 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 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 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理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 和期待,希 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 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 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 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 调子,凄凉 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 莫余知兮,余将高 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倔,旦余济乎江湘”那 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 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 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 ”(“任重石” 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 却有 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 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 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 扫 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 同白居易 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 现实的自信心, 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357. 第 1 段意在说明:

  A.《涉江》与《离骚》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B.《涉江》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

  C.学者们对《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

  D.《离骚》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

  358. 第 2 段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

  A.《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B.写作《离骚》时,屈原年轻气盛,常为是非而不平

  C.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

  D.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在了《离骚》中

  359. 第 2 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

  A.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360. 依据原文?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 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 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 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 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357.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第一段首先援引他人观点,探讨了关于《涉江》和《离

  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然后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作者的观点,

  他认为《涉江》和《离骚》有明显不同。最后又做了进一步说明,即关于

  《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作者同意传统的看法,但关于《离骚》的写

  作时间和地点,作者并不同意传统的看法,作者认为《离骚》作于其放逐

  汉北之时,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文段结构为“分—总”,主旨句

  在转折后,主要论述作者对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的不同看法。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 D 选项。

  358.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白居易的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出现在第

  二段后半部分。文章先?出了观点,即从内容也可以看出《离骚》的写作

  时间和地点不同于《涉江》。然后从《离骚》的内容上对这个观点进行了

  细致的分析,接着通过“所以”得出结论,即文段的重点:这牢骚和不平

  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最后援引白居易的诗句来进一步论证作者的这个

  观点。故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的是《离

  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B 项和 C 项:“年轻气盛”“年轻时”在文中均未?及,无中生有。D 项:

  偏离文段重点,文段重点为《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

  心。

  359.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文中第一段的重点即作者的观点,认为屈原《离骚》

  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并非是在晚年,而是在他四十四岁左右。接着第二段是

  对第一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通过分析《离骚》的写作内容,并与《涉江》

  内容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即《离骚》表达的并不是对君王以及对前

  途的绝望,而是充满了牢骚和希冀,是一部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作品,所

  以《离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同于《涉江》,不是屈原晚年的作品,从

  而印证了第一段的观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第二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同时点明了第一

  段的观点。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三者均为《离骚》的内容特点的表述,并非从内容角

  度分析《离骚》的目的。

  360.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一段,根据“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

  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可知 ,“但”转折后作者表达的是《离骚》与《涉江》的写作时

  间是不同的,由此可知,转折前“传统的看法”暗指原来的学者都认为《离

  骚》与《涉江》的写作时间都是在屈原晚年,即同一时期,符合原文,排

  除。B 项对应第一段,根据“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

  《离骚》相去不远……’”可知,“《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

  说法错误,属于曲解文意,不符合原文,当选。C 项对应第一段“《离骚》

  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 年)之前不久,

  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和第二段“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

  取心的产物……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符

  合原文,排除。D 项对应第二段“细析《离骚》诗意……有希冀和期待 ……

  并没有自弃和绝望……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在《离骚》中,我们

  看不到《涉江》中……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符合原文,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