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辽阳市国考大纲在那个网站发布。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辽阳市国考大纲在那个网站发布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目前暂未发布,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均在10月发布,发布网站为:国家公务员局http://www.scs.gov.cn/,收藏查看。有想要考公务员的小伙伴们现在就可以备考国家公务员招考了,辽宁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在哪看国家公务员公告以及职位表等相关信息。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推荐阅读——
考生通道——2024国家公务员历年分数线|历年试题|备考咨询
教材资料——2024国家公务员图书教材|时政热点|每日一练
辅导课程——2024国家公务员笔试课程|网校课程|领航礼包4.0
图书推荐: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辽阳市国考大纲在那个网站发布,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复合题)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在大多数人眼里,电子传播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 。这不 仅因为电影、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相继为大众的日常现实制造了巨大的 快乐;更为重要的是,新型传 播媒介的问世往往是与进一步的民主和开放 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证明,媒介的垄断时常导致符号的垄断;反之, 符号 的解放必然吁求媒介的解放。相对于报纸,电视显然?供了一个较为广泛 的公共空间。尽管如此,许多人 仍然抱怨电视是一种单向的发射。它仍然 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因此,计算机互联网 的出 现再度震动了人们。许多人看到,计算机互联网正在将这些权力归还大众。 互联网是无中心、无权威的。 它不仅最大限度地敞开了门户,而且,它的 特征是大众与传播媒介的互动。 所以,人们对于解放之中所包含的 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不易察觉。人们 往往忽略了电子传播媒介的强大功能中存在着强大的控制。如果说电视 发 射台的部分权威来自机械的力量,那么,互联网的无中心网络结构——互 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 的——同样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似乎是一 个自由出入的空间,传统的空间栅栏正在被漫不 经心地跨越。然而,技术 知识和语种突然显示了比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的意义。没有一定软件知识和 技术的人无 法在网络之中自如地驰骋,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 了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另一方面,英语是网络空 间的通行语种,不谙英 语的人进入网络之后常常空手而归。在这个意义上,网络?供的自由是以 享有某些社会 条件为前?的。这即是另一种新型的限制。电子传播媒介的 解放和控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并均与电子传播媒 介的技术特征联系在一 起。如果电视台没有如此强大的发射功率,电视又怎么能得到如此之多观 众的拥戴;另 一方面,如果电视台运行的费用不是如此之高,广告商又怎 么能如此大规模地包揽文化权力,裁定电视节目的 趣味,甚至充当惟一的 裁决?
400. 不能证明“电子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的一
项是:
A. 电影、广播、电视或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快乐
B.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民主,更开放
C. 电视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
D. 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阶层的人,都可能围绕电视形成某种共同体
400.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电子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的内
容出现在原文第一段。A 项对应“这不仅因为电影、广播、电视或者互联
网相继为大众的日常现实制造了巨大的快乐”,符合原文。B 项对应“新型
传播媒介的问世往往是与进一步的民主和开放联系在一起的”,符合原文。
D 项对应“电视显然?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公共空间”,符合原文。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对应“它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
诠释和发布”,这是人们抱怨的内容,不是进步的标志,属于曲解文意,
不符合原文。因此,选择 C 选项。
375. 当夜深人静,即将准备进入梦乡时,我们的身体常常会突然抽搐一下,这种抽搐通常被科学家们称 作临睡肌跃症(又称入睡抽动)。目前没有研究彻底搞明白它的原因,因而人们对此有诸多猜测。有一种解释认为 ,人脑是基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动物的应激反应模式。肌肉彻底放松时, 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以为我们在自由坠落,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大脑指挥全身肌肉马上行动,试图 在下坠过程中抓住什么东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会突然收紧,导致入睡抽动。
这段文字:
A. 介绍临睡肌跃症的临床表现
B. ?供一种对临睡肌跃症的解释
C. 说明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
D. 阐述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
376.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这位哲学家却 总是强调:“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 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下列说法准确概括文意的是:
A. 苏格拉底不愿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
B. 苏格拉底实际上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C. 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
D. 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他人没有不同
377.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 秀的人却无所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 王、阿尔西巴底斯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是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 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是指:
A. 美貌
B. 美貌的人
C. 其他才能
D. 内在的美
375.【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出临睡肌跃症的概念,第二句通过“因
而”指出对这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存在诸多猜测。接着通过“有一种解释认
为”引出对临睡肌跃症的其中一种解释。文段主旨句在“因而”之后,讲
述了对临睡肌跃症的一种解释。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临床表现”出现在文段第一句,用来引出“临睡肌跃症”的话题,
偏离重点。C 项:“临睡肌跃症与大脑的关系”仅是?供一种关于临睡肌跃
症的解释中的部分信息。D 项:“临睡肌跃症对人类的意义”文段并未?及。
376.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了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接着
通过转折词“却”指出苏格拉底强调自己一无所知。然后借苏格拉底的解
释表明苏格拉底与别人的不同在于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文段重点在转折
之后,主要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重点 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不愿被称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文段未?及 ,无中
生有。D 项:“与他人没有不同”与文意相反,文段重点强调是有不同的。
377.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的“此”出现在第二句。
分析“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上下文语境。根据就近原则,重点分析前
一句和后一句。前一句讲“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后一句
讲“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可见“此”指的是美貌的人拥
有的东西,即“美貌”或“容颜俊秀”。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美貌”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复合题)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 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 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 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 振幅 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 年智利大地震时, 最大的晃动持续了 3 分钟。地 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如 1976 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 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 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 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 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 断裂都 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 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 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 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 和崩裂。 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 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 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 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 破裂和电 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 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 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 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 形成地震 湖。
336. 文中?到“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旨在说明:
A. 地震的表现即地面的破坏
B. 地震首先破坏地面建筑物
C. 地震灾害后的主要表现
D. 地震带给人类巨大的伤害
337. 属于地震“次生灾害”的是:
A. 桥梁断裂
B. 管道破裂
C. 山体滑坡
D. 通讯中断
338.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 地震中道路旁出现的地裂缝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关
B. 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横波产生的大振幅晃动
C. 地震中发生的火灾很可能是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
D. 地震中喷沙冒水的现象也是地震晃动产生的结果
339.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A. 地震极震区的人首先必定感受到上下跳动
B. 山区发生地震就会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C. 地震造成地形的改变既有隆起也有下降
D. 地震崩塌的山石往往在山下形成地震湖
340.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A. 地震产生的原因
B. 地震的次生灾害
C. 地震的各种现象
D. 地震造成的危害
336.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唐山地震中……人员伤亡惨重”出现在第一段最后
一句。根据“如”可知,该句属举例论证,其目的是支撑观点,即地震首
先会破坏房屋和建筑物的观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观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C 项和 D 项:都没有?到“房屋和建筑物”。
337.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次生灾害”出现在第二段倒数第三句。“次生灾害”
对应“……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 污
染”。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B 项和 C 项在次生灾害中未涉及,属无中生有。
D 项“通讯中断”属次生灾害。
因此,选择 D 选项。
338.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二段第四句“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
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属于偷换语气,错误。B 项对应第一段第四句“横
波接着产生……的晃动,是……主要原因”,符合文意,正确。C 项对 应第
二段倒数第三句“……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可导致火灾和 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
,符合文意,正确。D 项对应第二段第六句“地
震的晃动使……,形成喷沙冒水现象”,符合文意,正确。
因此,选择 A 选项。
339.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一段第二句“极震区的人……有时首先感
到上下跳动”,将原文“有时”偷换成“必定”,属于偷换语气,错误。 B
项对应第二段倒数第二句“在山区……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将原文
“常造成”偷换成“就会”,属于偷换语气,错误。C 项对应第二段倒数第
四句“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符合文意,正确。D
项对应第二段尾句“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地震湖
形成位置为“在上游形成”而非“在山下形成”,属于偷换概念,错误。
因此,选择 C 选项。
340. 【解析】
第一步,分析篇章。文章首先介绍地震发生时的基本现象,然后阐述地震
在自然景观、现代城市以及山区引起的各种表现。文章结构为“分—分”,
主要?述地震发生所引起的不同表现。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能概括文章内容。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表述片面,不能全面概括文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