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南平国家公务员职位下载/国考公告。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南平国家公务员职位下载/国考公告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发布,2017-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均在10月发布,那么考生知道公告发布之后多久会进行考试吗?华图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解答,一般国家公务员公告发布之后1个月左右时间会进行笔试。为了考生能够及时查看国家公务员考试详细,辽宁华图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
公告 | 国考简章 | 国考职位表 | 国考报名时间 |
资讯 | 国考考试时间 | 国考报考指导 | 国考考试内容 |
资料 | 国考行测试题 | 国考申论试题 | 国考历年分数线 |
备考 | 笔试课程 | 网络课程 | 图书教材 |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建议保存链接,出公告查看)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建议保存链接,出职位表查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建议保存链接,出大纲查看)
点击查看: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门图书>>>>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南平国家公务员职位下载/国考公告,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351. 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不断拉开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差距
②这些都给人民币的进一步崛起?供了机会
③事实上,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④此外,中国还通过创建亚投行、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大大?升了国家的经济软实力。
⑤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升是大势所趋,是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升决定的
⑥不仅如此,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的股票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上海和深圳正 大踏步走在通往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道路上
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③①②④⑥
B.⑤①③⑥④②
C.①③④⑥②⑤
D.①③②④⑥⑤
352. “国学”研究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所以能够形成热潮,原因还在于历史对于 80 年代 “文化批判”之矫枉过正倾向的一种修正和制衡。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看到,将中国现实中一切 丑恶现象都与传统文化挂起钩来,是对传统文化的莫大误解;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可以否定,而 且是应当大力弘扬的。
下列关于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80 年代的“文化批判”存在矫枉过正的倾向
B.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误解
C.“国学”研究热潮始于 80 年代的“文化批判”
D.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应当大力弘扬
353. 有着 36 亿年历史的细菌是整个生命史中的耐力冠军,是地球上最大的“适者”。在很 多学者看来,无论将来人类将如何统治地球,细菌地位的改变仍然无法想象。它们的数量居于压倒性地位,种类 之繁无可匹敌;它们的生活环境极为广泛,代谢模式又无可比拟。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性行为可能招致自身的毁 灭,但对于种类繁多的细菌来说却毫无影响。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微小的细菌相对于人类来说生命力更强
B.地球的自然环境最适宜于细菌生长繁殖
C.细菌的生存繁殖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D.遵循自然规律才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
351.【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确定①句、⑤句两者谁更适合做首句。
①句说的是站在世界经济体角度?述中国目前现状,⑤句表达的是人民币
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两者都适合做首句。
第二步,阅读文段,寻找切入点。⑤?到“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升”,②
?到“人民币的进一步崛起”,②中出现“进一步”即在崛起(?升)的
基础上更进一步,很明显②要在⑤之后,排除 C 项和 D 项。②句中出现代
词“这些”。代词指代具有唯一性,可通过找到“这些”指代的内容进行
绑定。“这些”指代内容的作用是给人民币崛起?供了机会。④句强调中
国通过创建亚投行、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方式带动了经济实力?升,⑥句强调中国金融 市场也在快速发展。④句和⑥句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的具体表现形式,也给“人民币”发展?供了机会。因此,②句在④句和
⑥句之后,且话题一致,相互捆绑。又通过关联词“此外”可知,⑥句在
④句之前。答案锁定为 B 选项。
第三步,验证 B 项。语义通顺,逻辑清晰。
因此,选择 B 选项。
352.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历史对于 80 年代‘文化批判’之矫枉过
正倾向的一种修正和制衡”,可知 80 年代的“文化批判”存在矫枉过正的
倾向,符合原文,排除。B 项对应“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看到……是
对传统文化的莫大误解”,可知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误解,符合原
文,排除。C 项对应“‘国学’研究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所以能够形成热
潮”,可知国学形成热潮是在 90 年代并非 80 年代,属于偷换时态,不符
合原文,当选。D 项对应“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可以否定,
而且是应当大力弘扬的”,符合原文,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353.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话?出观点——细菌是整个生命史中的耐
力冠军,是地球上最大的“适者”,接下来从细菌的数量、种类、生活环
境、代谢模式等方面来论证细菌生命力很强这一观点,最后通过与人类对比,进一步论证细菌适应环境 的能力强。文段是“总—分”结构。作者的
意图是阐述“细菌的生命力很强”这一话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微小的细菌相对于人类来说生命力更强”是对
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最适宜细菌繁殖”文段没有论述,文段只说明细菌是地球上生命力
最强的,不等于说地球的环境适宜细菌生长繁殖。C 项:“繁殖能力之强”
也不等于生命力强。D 项:文段话题为“细菌”,此项未包含“细菌”这一
主体。
(复合题)每?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 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 《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 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 不平。”有些学者把《离 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 在《 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 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 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 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 期窜逐中, 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 是。”(《屈原赋今 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 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 印,印下诗人求 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 间与地点来说,差别 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 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作于放逐汉北之 时,大约是楚怀 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 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 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 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理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 和期待,希 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 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 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 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 调子,凄凉 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 莫余知兮,余将高 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倔,旦余济乎江湘”那 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 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 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 ”(“任重石” 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 却有 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 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 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 扫 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 同白居易 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 现实的自信心, 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357. 第 1 段意在说明:
A.《涉江》与《离骚》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B.《涉江》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
C.学者们对《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
D.《离骚》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
358. 第 2 段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
A.《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B.写作《离骚》时,屈原年轻气盛,常为是非而不平
C.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
D.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在了《离骚》中
359. 第 2 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
A.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360. 依据原文?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 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 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 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 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357.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第一段首先援引他人观点,探讨了关于《涉江》和《离
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然后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作者的观点,
他认为《涉江》和《离骚》有明显不同。最后又做了进一步说明,即关于
《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作者同意传统的看法,但关于《离骚》的写
作时间和地点,作者并不同意传统的看法,作者认为《离骚》作于其放逐
汉北之时,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文段结构为“分—总”,主旨句
在转折后,主要论述作者对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的不同看法。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 D 选项。
358.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白居易的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出现在第
二段后半部分。文章先?出了观点,即从内容也可以看出《离骚》的写作
时间和地点不同于《涉江》。然后从《离骚》的内容上对这个观点进行了
细致的分析,接着通过“所以”得出结论,即文段的重点:这牢骚和不平
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最后援引白居易的诗句来进一步论证作者的这个
观点。故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的是《离
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B 项和 C 项:“年轻气盛”“年轻时”在文中均未?及,无中生有。D 项:
偏离文段重点,文段重点为《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
心。
359.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文中第一段的重点即作者的观点,认为屈原《离骚》
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并非是在晚年,而是在他四十四岁左右。接着第二段是
对第一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通过分析《离骚》的写作内容,并与《涉江》
内容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即《离骚》表达的并不是对君王以及对前
途的绝望,而是充满了牢骚和希冀,是一部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作品,所
以《离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同于《涉江》,不是屈原晚年的作品,从
而印证了第一段的观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第二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同时点明了第一
段的观点。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三者均为《离骚》的内容特点的表述,并非从内容角
度分析《离骚》的目的。
360.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一段,根据“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
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可知 ,“但”转折后作者表达的是《离骚》与《涉江》的写作时
间是不同的,由此可知,转折前“传统的看法”暗指原来的学者都认为《离
骚》与《涉江》的写作时间都是在屈原晚年,即同一时期,符合原文,排
除。B 项对应第一段,根据“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
《离骚》相去不远……’”可知,“《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
说法错误,属于曲解文意,不符合原文,当选。C 项对应第一段“《离骚》
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 年)之前不久,
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和第二段“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
取心的产物……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符
合原文,排除。D 项对应第二段“细析《离骚》诗意……有希冀和期待 ……
并没有自弃和绝望……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在《离骚》中,我们
看不到《涉江》中……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符合原文,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368. 地球村内,防疫无国界,需要吸取教训、分享经验、共同御敌。抗击疫情,这是“我们 ”的战争,在________的全球网络中,置身事外的“我”无法取胜,只有身处命运共同体的 “我们”,才能有效________不断发起“军备竞赛”的病菌株。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唇齿相依 对抗
B.休戚相关 对付
C.变幻莫测 抵抗
D.瞬息万变 抵挡
369. 人有自由意志,即主观判断,个人偏好和选择。从心理学研究来看,越是努力获得的成功,越让人 感到幸福;越是需要思考的事物所带来的成功,越让人幸福;越是经过自我控制而得到的满足,越让人幸福。心理 学家的追踪实验发现,越是能够忍耐自己冲动的孩子成年以后更容易考大学,更容易结婚,更容易得博士学位, 而那些忍不住马上满足自己欲望的孩子更容易退学、更容易离婚,更容易受挫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和其获得的幸福感成正比
B.对自由意志的控制程度决定了人们感到幸福的程度
C.幸福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可用心理学方法进行探索
D.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
368.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空格后“命运共同体”可知,空格处强调全球
网络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A 项“唇齿相依”比喻双方紧密,互相依存;
B 项“休戚相关”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关,二者均符合文意。C 项“变
幻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不可捉摸;D 项“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
间内变化快而多,二者强调变化,均不符合文意,排除 C 项和 D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横线前后的“防疫无国界”“抗击疫情”“不断
发起”可知,“病菌株”是人类必须抗击的疫情。A 项“对抗”指对立起来
相持不下。B 项“对付”指处理事物、
办理。A 项“对抗”比 B 项“对付”
更能体现“与之抗衡”之意,更符合文意,故排除 B 项。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抵抗: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抵挡:挡住压力,抵抗。
369.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自由意志的含义,接着讲从心理学研究来看,
人越能控制自由意志就越幸福,最后通过追踪实验对观点进行论证。文段
重点在第二句,强调控制自由意志对幸福感的重要意义。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文段重点句的同义替换。A 项和 C 项缺少话题
词“自由意志”。D 项缺少话题词“幸福”。
因此,选择 B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