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阜新国考职位表筛选。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阜新国考职位表筛选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3年10月14日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考生可于2023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4)进行网上报名,公共科目笔试将于11月25、26日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部分较大的城市同时举行。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扫码随时咨询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图书推荐: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阜新国考职位表筛选,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判断推理备考技巧:类比推理之包含关系
各位小伙伴,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判断推理科目类比推理模块里的包含关系知识点。众所周知,类比推理题目的重点是观察和分析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而包含关系的意思指的是一个词的概念所代表的集合存在于另一个词概念的集合里。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大的集合包着一个小的集合。
在包含关系里细分为两种小关系,分别是种属关系和组成关系。如果能够用“A是B的一种”,那么A和B就是种属关系,或者某种程度上当“A就是B”时,A和B也是种属关系。而如果能够用“A是B的一部分”,那么A和B就是组成关系。比如“柳树:树”这一组词汇,就可以说“柳树是树的一种”或者“柳树就是树”,所以柳树和树属于种属关系。而又比如“树叶:树”这组词汇,并不能说“树叶是一种树”,只能够说“树叶是树的一部分”,所以树叶和树就属于组成关系。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相信各位小伙伴也能明确区分和辨别种属关系和组成关系了。而在考题当中,也常常会考察考生是否能够甄别这两种关系。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很少会考察大方向的“包含关系”,更多的是考察小方向的“种属关系”和“组成关系”,而有部分考生为了做题节省时间就会踩到题目所设置的坑当中了。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去分析如何在答题过程中锁定正确答案:
【例1】节能:环保
A.贪污:腐败
B.文明:文化
C.秋天:节气
D.运动:休闲
分析题干词汇关系,“环保”指人类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节能”是“环保”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含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A项:“腐败”指行为堕落,特指国家工作人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贪污”是“腐败”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含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项:“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C项:“秋天”是季节,“节气”是指太阳历(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D项:“运动”与“休闲”,可以构成“休闲运动”,“休闲”与“运动”属于偏正关系,排除。
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例2】( ) 对于 五音 相当于 ( ) 对于 七情
A.角律; 情思
B.宫商; 思悲
C.五声; 六欲
D.四书; 六律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项:“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角”是“五音”之一,“角律”与“五音”无明显逻辑关系,“情思”指情意、情感、情绪、心思,“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B项:“宫商”是“五音”的一部分,二者属于包含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思悲”是“七情”的一部分,二者属于包含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项:“五声”又叫“五音”,二者属于全同关系,“六欲”与“七情”都是心理反应,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音”无明显逻辑关系,“六律”是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与“七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常识判断备考技巧: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名人们
一、背景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是我国近几年最热门的外交话题,不仅顺应世界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而且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目前,中国与近两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多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的建立源自于古代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那些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名人们也再次成为考试的热点。
二、古代对外交流的名人们
(一)张骞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奉汉武帝之命,由长安出发,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丝绸之路”。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二)法显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代表作品为《法显传》又称《佛国记》,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
南沙群岛有法显暗沙以示纪念。
(三)玄奘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世称三藏法师(精通经藏、律藏、论藏),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曾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佛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大雁塔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亲自督造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四)王玄策
王玄策,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
王玄策是西藏——印度路的主要开拓者,促进了唐朝和五天竺国的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
王玄策在印度摩伽陀(摩揭它)国取制糖法,并且带回了制糖工匠,唐太宗下诏扬州送上诸蔗,用此法制作的糖,其颜色味道品质远超过西域制的糖。
(五)鉴真
鉴真,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唐代高僧,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第六次东渡被迎入首都奈良东大寺,戒授新戒,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
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在营造、塑像、壁画等方面,他与弟子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工艺,为日本天平时代艺术高潮的形成,增添了异彩。
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六)郑和
郑和,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世称“三保太监”。
郑和七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南岸。
李 克 强在《历史的航道 崭新的坐标 扬起的风帆》一文中曾评价,郑和维护正义、兼济天下的事迹,正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思想精髓,也是地区国家绵延至今的共同精神财富与文化基因。
言语理解备考技巧:高级的解题方法
言语理解与表达,顾名思义,理解是做对题目的前提。无论是哪一种题型(主旨、意图、细节、标题、态度、语句填空、下文推断、逻辑填空)理解文段是作对题目的前提,而要读懂文段、正确理解语义方法也有多种,比如关联词语法、时间对比法、行文脉络法、辅证法等等。但总的来说,行文脉络法才是理解文段的最靠谱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联词语、辅助论证会更多的让学生关注局部信息,而行文脉络能让学生更多关注整体文段,不会断章取义,故而也更能提高正确率。
如例1: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保障,这是充满生命的地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价之宝。但是,人类活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生物多样性。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而进入90年代,科学家们估计每天灭绝140个物种,因而全世界有10%的高等植物和3/4的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全球270种龟类爬行动物中的42%、150种灵长目中的2/3濒临灭绝。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多样的地球生物的种类正呈锐减趋势
B.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C. 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D. 如何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
解析:本题共有3句话,第二句有“但是”,第二句比第一句重要;而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解释说明,故整个文段的主旨句是第二句,但是对比选项,却没
有一个选项和主旨句的意思完全一致。此时,如果看了整体,了解了全文的结构就不难选出答案,文段第一句讲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很重要,而第二句讲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那就等于A影响B,B影响C,故而A影响C。所以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选C。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行文脉络着眼于理清楚作者写作的思路,也更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并且行为脉络较为常见的几种写作思路就是提出观点-解释说明或者举例子-提出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也就是说我们阅读到的文段通常是由观点、对策以及问题、例子、原因等组成的,而观点对策是重点,原因、例子等是服务于观点的。那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着重理解文段到底有几句话,哪一句服务于哪一句,哪一句比较重要,就能准确抓住文段的要领。
如例2:(2018-联考A-46.) 少年儿童对声音非常敏感,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我幼时全读的是《尚书》《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另一位语言学家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我们都觉得晚上念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背诵诗文应该“从娃娃抓起”
B. 背诵诗文首选经典诗词名篇
C. 背诵诗文要发挥听觉记忆作用
D. 背诵诗文随意的听比刻意的念效果更好
解析:分析文段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文段。文段中“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回忆”“另一位语言学家回忆”以及《尚书》《左传》等属于举例子,不重要。文段的主旨句为第一句,同义替换选C。
记住,用行文脉络去理解文段可以让你变得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