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今年朝阳市国考公告。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今年朝阳市国考公告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3年10月14日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考生可于2023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4)进行网上报名,公共科目笔试将于11月25、26日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部分较大的城市同时举行。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扫码随时咨询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图书推荐: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今年朝阳市国考公告,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资料分析备考技巧:“比重”与“平均数”之间的异同点
比重、平均数一直以来都是行测考试中的重点,他们两者有点像是孪生兄弟,既有很多相同的方可以相互借鉴,也有着不一样的出题考查方向。若要清晰地了解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我们得一起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以上是比重与平均数的相同点,两者公式的形式一样的,所以只要记住比重相关的,就等于是记住了平均数相关的知识点。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大大减轻我们的备考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比重与平均数在形式上有很多的相通性,但我们也必须了解到它们存在一个明显的不同。
“比重”计算的结果是一个不带单位的百分数,在考试中一般就是考查:现期比重、基期比重、两期比重的差(两期比重的比较),就是以上表格的三种形式。
“平均数”计算的结果是一个带有实际单位的数值,比如:500千克/亩、3000元/平方米等。所以在考查平均数时,除了会考查现期平均数、基期平均数、两期平均数的差之外,还会考查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两期平均数的增长率。
两期平均数的增长率:设问的方式一般为“平均……同比增长了……”、“平均……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选项为百分数。这类题型在国考中属于高频考点,很多学生碰到这类题型会选择直接放弃,因为貌似要先计算出现期平均数、基期平均数,然后再去计算增长率会非常困难,计算量超级大。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这类题型有现成的公式,直接套用可很快得出答案。推导如下(a、b均为A、B对应的增长率):
【例题】2015年1—5月,B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完成收入4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比1—4月增幅收窄0.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3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2.4%。
2015年1—5月B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完成收入约比上年同期增长:
A.2.5%
B.8.4%
C.10.8%
D.13.4%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平均数增长率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B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完成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0.8%,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下降2.4%。
判断推理技巧:翻译推理之逆否定理介绍
接触过判断推理的同学都知道,判断的众多题型中,最“烧脑”的莫过于逻辑判断,而逻辑判断也分为很多类别,比如翻译推理、分析推理、真假推理。想要学好逻辑判断,首先想要打好基础,就得学好翻译推理。为什么说翻译推理是学习其他逻辑推理的基础呢?刷过大量题目的同学会发现,无论是在哪种逻辑判断的题型里,都会运用到翻译推理里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翻译推理中运用最多的推理规则——逆否定理。
什么叫做逆否定理?用简单的口诀来记忆,可以称之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这里的前后分别指的是什么呢?是翻译表达式中的位置指代。假如有翻译表达式“A→B”,那么推出箭头“→”的左边我们称之为前件,推出箭头的右边我们称之为后件,逆否定理中的前后也与之对应。若题目中出现了“否前也否后”这样的选项,根据逆否定理,我们便可以进行排除,由此得到正确答案。
那在题目中如何进行运用呢?我们来做几道例题感受一下。
【例1】刑警王某从某个杀人现场勘查完毕回到局里。门卫老张问他结果怎么样,王某说知道了杀人犯到过现场。老张知道王某在调侃他,因为根本无须王某告诉,他就知道: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一定在现场。
但据此回答,我们可以推知:
A.如果张三案发时在现场,那么他就是杀人犯
B.如果李四不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就不在现场
C.如果王五案发时不在现场,那么他就不是杀人犯
D.即使许六不在案发现场,也有可能是杀人犯
【答案】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那么……”,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杀人犯→在现场
第三步,进行推理。
A项:“在现场”是对①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项:“不是杀人犯”是对①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C项:“不在现场”是对①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不是杀人犯”,可以推出;
D项:“不在现场”是对①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不是杀人犯”,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通过上题大家可以看出,逆否定理在翻译推理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例2】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是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只有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而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定要求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则可以推出以下哪项?
A.只要社会持续发展,就要求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养
B.如果没有大量高素质人才,那么高校教育质量不会有提升
C.如果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那么社会就能持续发展
D.如果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质量必定有所提升
【答案】A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逻辑关联词“只有……才……”,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社会持续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②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质量提升
③高校教育质量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养提升
以上条件可以递推出:④社会持续发展→高校教师整体素养提升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翻译为:社会持续发展→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养,是对④的肯前,肯前必肯后,可以推出,正确;
B项:翻译为:没有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质量不会提升,是对②的否前,否前得不出必然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C项:翻译为: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社会持续发展,是对①的肯后,肯后得不出必然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D项:翻译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质量提升,题干中“知识经济时代”和“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之间没有推出关系,无法推出,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资料分析备考技巧:现期比重做题技巧
资料分析是行测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考生需要在这部分拿到相对较高的分数才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而比重又是资料分析中最常考且占比较大的一部分,所以掌握比重类题型的做题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式都比较简单,但是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要搞清楚部分和整体,因为资料分析中很多名词都比较长,尤其是文字性材料中,部分和整体很容易找错。所以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来区分两者:根据比重的基本定义我们可以通过找“占”字来确定部分和整体,“占”字前为部分,“占”字后为整体,同时,也可以根据“占 ”字来确定题型,看到“占”字那大概率是考察比重相关。比如下面的这道例题:
【2019年联考《行测》题(安徽卷)】2017年全国举办马拉松赛事达1102场,其中,中国田径协会举办的A类赛事223场,B类赛事33场。2017年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次达到了498万人次,2016年、2015年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次分别为280万人次、150万人次。
2017年中国田径协会举办的A类与B类赛事占全国马拉松赛事的比例约为:
A.20% B.23%
C.25% D.28%
【答案】B
【解析】第一步:题干时间与材料一致且有“占”字,选项为百分数形式,故确定考察现期比重。
不过很多题目不会直接求现期比重,而是要求部分量或者整体量。这个时候就需要考生从材料中找到比重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求解。如以下例题:
【2017年上半年事业单位统考】2016年一季度,我国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家具及其零件、箱包及类似容器、鞋类、塑料制品、玩具等7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下简称“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共计622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值降幅为4.2%),占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的20.7%。
2016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约为多少万亿元?
A. 2.3 B. 2.6
C. 3.0 D. 3.5
【答案】C
【解析】第一步:题干时间与材料时间一致。所求“外贸出口总值”在材料中最后一句中。有“占”字且后面有百分数,故确定考察现期比重。
第二步:“占”字前后分别为“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产品出口额”、“外贸出口总值”,确定部分与整体,所求量为整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