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沈阳国考公告招考。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沈阳国考公告招考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3年10月14日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考生可于2023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4)进行网上报名,公共科目笔试将于11月25、26日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部分较大的城市同时举行。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图书>>>>
图书推荐:
>>>>>>扫码随时咨询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推荐阅读:
【备考图书】【网络课程 】【面授课程】【国考介绍 】【备考指导】【 试题资料 】【 备考资料 】【系统详述 】
【国考公告】【国考大纲】【国考职位 】【报名入口】【报名条件】【准考证打印入口】 【笔试时间】【考试科目 】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年沈阳国考公告招考,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常识判断备考技巧:外来食物的传入
一、背景
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让人们对古装剧的期望除了剧情和叙事外,也对服化道的考据热情高涨。食物是最常出现电视剧中的道具,除了中国的本土作物,有不少都属于外来物,下面就盘点一下常见的外来食物,一般带“胡”、“番”“洋”多为外来物。
二、外来食物
(一)汉代丝路
葡萄: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引进大宛葡萄品种。《凉州词二首·其一》王翰中有关于葡萄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此外还有核桃(古称胡桃)、石榴、黄瓜(古称胡瓜)、蚕豆(古称胡豆)、胡椒(唐代普遍种植)、芝麻(古称胡麻)、胡萝卜逐渐传入中原。
(二)魏晋南北朝
茄子:茄子起源于亚洲东南热带地区,古印度为最早驯化地。西晋嵇含撰写的植物学著作《南方草木状》中说,华南一带有茄树,这是中国有关茄子的最早记载。
扁豆:原产印度,可能是由佛教僧人,带入中国。关于扁豆,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梁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写为“藊豆”。
(三)隋唐五代
无花果: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从土耳其至阿富汗;中国唐代即从波斯传入,南北方均有栽培,新疆南部尤多。
菠菜:源头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亚洲西部的波斯(今伊朗),并经北非,由摩尔人传
到西欧西班牙等国。《唐会要》上明确记载:菠菜种子是唐太宗时从尼泊尔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的。
西瓜:其原种可能来自非洲,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后传入中国。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此外,在这一时期,香菜、开心果、芒果也传入中原。
(四)宋元
绿豆: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别名青小豆,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史。原产地在印度、缅甸地区。《开宝本草》(宋):“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五)明清
明朝晚期,随着大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作物开始广泛传入中国,这些作物至今仍是我们餐桌上的常见物种。
辣椒(原产美洲):明代时期辣椒传入中国,明《草花谱》记载了“番椒”。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道光以后。
土豆(又名马铃薯,原产美洲):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目前,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红薯(又名甘薯、地瓜,原产美洲,由东南亚传入):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此外,还有玉米(原产美洲)、向日葵(原产美洲,明中期传入)、花生(原产美洲,明朝传入)、洋葱(原产西亚,清末传入)、西红柿(又名番茄,清代传入,民国时普遍种植)、南瓜等。
数量关系备考技巧:工程问题巧赋值
说到公考,不少考公人的瞬间反应便是:要考很多模块,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是数量关系简直难于登天!
那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数资老师,客观来说,数量关系这个模块确实会出难题,比如:排列组合问题、行程问题、几何问题等,但并不是所有题都难,比如:工程问题,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轻轻松松让你对的稀里糊涂,不信我们一起来看。
那么,我们一般把有什么特征的题型界定为工程问题呢?其实,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涉及到工程量的问题,都可以理解为狭义上的工程问题,比如:修桥、铺路,建学校等等。但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涉及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的问题,都可以理解为工程问题。
那么,在工程问题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什么知识点才能解决这类问题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工程问题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
1、核心公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注:(1)当工作效率一定的情况下,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呈正比例;
(2)当工作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呈正比例;
(3)当工作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呈反比例。
2、高频考法题干特征
给定时间型:题目中只给定不同主体的完工时间,其余量未知;
效率制约型:题目中不仅给定工作时间,还给出效率的比例倍数关系。
3、解题思路:赋值法
给定时间型:先赋工作总量为时间的公倍数,再求效率,最后求所求量;
效率制约型:先按照效率比赋值效率,再求工作总量,最后求所求量。
看吧,是不是非常好理解。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种高频考法在真题中具体是以什么样子呈现的?又是如何用方法来解题的?
【例1】一项工程由甲、乙工程队单独完成,分别需50天和80天。若甲、乙工程队合作20天后,剩余工程量由乙、丙工程队合作需12天完成,则丙工程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所需的时间是:
A. 40天
B. 45天
C. 50天
D. 60天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给定时间型,用赋值法解题。
因此,选择D选项。
【例2】甲工程队与乙工程队的效率之比为4:5,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做6天,再由乙工程队单独做8天,最后由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作4天刚好完成,如果这项工程由甲工程队或乙工程队单独完成,则甲工程队所需天数比乙工程队所需天数多多少天?
A. 3
B. 4
C. 5
D. 6
【答案】C
至此,相信大家对工程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所以说想要顺利高分上岸,其实并不是完全放弃数量关系,而是选择出不难的部分快速拿分。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我们公考测试的是大家合理取舍的能力,而对于数量关系,我们就把像工程问题这一类简单且高频的考点稳稳拿下,那么上岸便指日可待了。
最后,再给大家巩固和总结一下这部分的知识点。
言语理解备考技巧:写作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在面对言语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疑惑。知识点!做题技巧!我都会,但是我就是做不出来。这就像我们生活中懂得许多道理,你明明知道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赶紧做,但是你却迟迟不做。道理懂得虽多,不做那么道理就是垃圾。
我们先来了解下行测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的是什么?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不难发现核心是:语言、文字。运用是:理解、把握。这就是言语,短短八个字道尽了言语的精髓。我常常说言语他不只是我们课堂上的一个科目,他更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体现。有人出口成章,有人逻辑不通说不清话。这两种人是教室经常出现的,而他们的表现也截然不同。第一种人才接触言语就能做对90%的题目,第二种人只能做对30%甚至更低。问题出现在哪里呢?问题在于语言文字方面。记住哟这可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问题!语言和文字。
今天就和大家说说文字方面的问题。众所周知,成“公”第一步先笔试。既然是笔试,那么题目肯定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咯。我们教给大家的技巧和方法一切都是建立在文字的把握程度上而使用的,这也是确保高分的基准。但是,很多同学对于短短200字的题目都不能做到理解,更别说把握了。在这里呢,教大家一个小技巧,帮助你去理解甚至能够直接把握文段的方式,这个方式不仅仅做题,还是生活的运用。那就是写作!
写作有四个价值:
价值一:人生活着的意义之一。学好了写作,其实也是记录生活的没好,你会忘记,文字不会忘记。当你重读亦是重温。
价值二: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你的想法能够很清晰的表达出来的时候,自然而然也能够很好地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想法的逻辑必定是一致的,无非用词的不同而已。
价值三:训练自己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落笔的过程,能把以前混杂的内容分清楚,思路也不容易跑偏了。从而,让我能把很多肤浅的认识,深入化,看到、想到更多的信息。你就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间老师所教的融入你的思维之中。
价值四:学习知识的有效方式。你的所有一切其实你本身就已经具备,我们养育不过是将你平常你想不出来,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东西具体化的呈现。
善于利用写作整合自己的所学,也让自己本身的能力融入到做题。养育不是一个学科,更不是只是一场考试。他是你的生活,是你的沟通,是你的写作体现。每天写个200字的小文段,你会发现,你表达的东西,其实就是你正在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