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华图_辽宁公务员考试为您提供2025辽宁省公务员考试备考文章:阜新省考考试怎么报考。更多2025年辽宁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wy/)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辽宁华图咨询电 话:400-024-1113。辽宁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辽宁公务员考试备考文章:阜新省考考试怎么报考
( 点击图片查看报名入口:2025年1月19日9:00至1月23日24:00)
2025年辽宁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5年1月 16日在辽宁人事考试网发布,此 次全省招录6511个岗位共计7841人!网上报名时间:2025年1月19日9:00至1月23日24:00。已缴费的报考者,打印准考证时间2025年3月10日9:00至3月16日9:00,登录辽宁人事考试网,自行打印准考证、报名登记表(A4纸,一式两份),并妥善保管。笔试时间:2025年3月15日,9:00至11:00《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4:00至16:30《申论》。2025年3月16日,9:00至11:00《专业科目》。
点击查看:2025年辽宁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5年辽宁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扫码随时咨询公务员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5年辽宁公务员考试文章:阜新省考考试怎么报考,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辽宁省考备考技巧
归纳推理解题思路
对于归纳推理其实真的没什么太多的技巧,其实就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严格匹配题干信息,题干有的才能选,题干没有的就不要选,其实就是只带眼睛做题就可以。我们针对这一部分的题会有四大原则和三大错误,这四大原则就是我们在选择正确选项的时候要遵守的原则,帮助我们更好更快的选出正确选项。三大典型错误就是我们经常能在选项中看到的错误选项的类型。
四大基础原则,第一个,话题一致原则。这就是要求我们的正确选项所说的话题一定要与题干是一致的,其实就是题干有什么选什么,不能存在偷换概念,范围扩大或者逻辑错误等现象。第二个,可能性优先原则。就是当选项中出现有表示可能性的词汇的时候,它成为正确选项的概率会比较大,因为可能性的词汇他所代表的范围是很大的,他正确的概率就会相对更大。这其实也可以结合平时说话习惯,我们一般人说话也不会把话说死,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就像刚刚在说的时候,也说得是出现在正确选项的概率比较大,也不会直接告诉你们一定是正确选项。所以如果在考场上碰到这种题,又没有时间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原则去直接蒙一个表述比较模糊的,有可能性的词汇的选项。第三个原则叫整体优先原则,我们的题干有时候会有不同的结构,比如有可能会有总分或者分总结构,或者没有总,但题干分别给出了几个并列的话题,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要选择一个表述更全面的选项,这其实就代表有时候我们需要在选项中进行择优选择,那我们要选择从整体出发的选项。最后一个原则是慎选敏感词汇。这其实可以和可能性优先原则一起来记,当选项给出的表达是特别绝对的,或者有比较性词汇的,都是敏感词,当绝对性词汇和比较的词汇出现的时候,就代表这个选项所代表的范围是很小的,那就一定要带回题干看看题干的表述是不是有这么的绝对或者有比较了,这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在蒙归纳推理的这种题的时候也尽量不要往有敏感性词汇的选项蒙。
最后我们三大典型错误。偷换概念、夸大事实、主观臆断。这三个其实都是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没有严格匹配题干信息,自己给题干进行了脑部,反向假设之类的,所以说这种题就只带上眼睛做题就好,偷换概念就是选项中给出的话题和题干不一样,就是话题不一致,给出来的话题概念不同或者范围不同逻辑不同之类的。夸大事实就是把题干给出来的信息夸张到完全推不出来的程度,就像题干给出来的生存竞争加大,选项告诉我直接灭绝就是典型的夸大事实。至于主观臆断就是自己脑补了,反向假设了。所以这种题最主要的中心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只用带眼睛做题,不要脑补,不要假设,题干有什么选什么。
言语逗比题目一览
(考生回忆)【例1】建筑工程投入巨大,一旦建成再做拆改可谓________。对此,需要完善设计规范和管理制度,从方案设计一开始就强化监管审核,确保建筑物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避免陷入“________”的窘境,最大程度地维护公共利益。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徒劳无功 覆水难收
B.劳民伤财 木已成舟
C.得不偿失 尾大不掉
D.血本无归 闭门造车
【入选理由】第二空比较有趣,根据“从方案设计一开始就强化监管审核,强化……指导约束,确保建筑物……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可知,第二空应体现做好前期计划,避免酿成错误结果的含义。注意横向处有引号,此处应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A项“覆水难收”指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B项“木已成舟”意思是指树木已经做成小舟,比喻事情已成为不可改变的定局。符合文意,这两项非常符合想象。C项“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太大,不易指挥调度,或因事物轻重关系倒置,形成难以驾驭的局面。D项“闭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二者语义不符,排除C项和D项。再看第一空,根据“建筑工程投入巨大”可知,第一空应体现建成后再拆改会浪费财物。A项“徒劳无功”指白费力气,没有功效。也说劳而无功。程度太轻,拆改投入巨大的建筑工程不仅仅只是没有功效,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排除A项。
(考生回忆)【例2】兵法中说“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妙在于乘”,强调作战中乘敌之隙的重要性。战场上激烈角逐中,战机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就有的,敌之隙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它是双方指挥员进行谋略博弈的结果,离不开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离不开指挥员运用各种手段去促成。信息化战争中,要充分运用谋略、善用战术技术手段,灵活运用隐真示假、声东击西等方法,诱惑敌人产生错觉,产生部署失误、行动失当等“隙”,使有准备之敌变成无准备之敌、使集中之敌成为分散之敌、使占地利之敌变成运动之敌、使士气旺盛之敌变成士气低落之敌、使难打之敌变成好打之敌,并伺机击敌,达成作战胜利。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科学预见,敢于乘敌之隙
B.沉着冷静,精于辨敌之隙
C.主动作为,工于造敌之隙
D.运用谋略,善于察敌之隙
【入选理由】题目不难,选项工整、逗趣,需仔细辨别。文段通过引用古语指出乘敌之隙的重要性,紧接着指出“敌之隙”不是轻易得到的。进而给出要指战员主动创造、促成。最后结合当下信息化战争,说明具体如何主动创造、促成敌之隙。由此可见,文段核心意思就是如何创造、促成敌之隙。C项“主动作为,工于造敌之隙”,符合文段意思。
常识判断备考技巧:郑和下西洋
在行测常识判断部分经常考查历史地理相关知识,比如著名的航海行动。
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中,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就是郑和下西洋。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海岸线较长,沿海地区生活的人民也很多,对海洋充满求知。当时的中国可以是世界强国,有领先的经济实力和造船技术。历史封建王朝中,应该没有一个帝王不想让自己的威望传广海外。当然,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史书中有多种说法。其中《明史·郑和传》中是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大明威德。之所以会寻找建文帝,是源于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把自己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运用一系列政策削减藩王的势力。之后燕王朱棣带兵反抗,战争经历了四年,在这个过程中建文帝朱允炆行踪不明,后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因此他命令郑和在下西洋的同时,顺便在南方各国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次郑和下西洋都会携带着本国大量的金银财宝以及价值不菲的工艺品,而各个小国也会进献当地的珍奇动物。比如在第四次,麻林国等国使者向明廷进献“麒麟”,此“麒麟”被认为可能是长颈鹿,显示出郑和使团首次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第五次下西洋的时候,带回来17个国家的使节。在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竟然有16个国家的使节共1200多人跟随他回到中国等一系列事件。
郑和下西洋影响较深。政治上,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非侵略性的政治体系。当时的船队展示出了军事优势,同时又有经济上的刺激,也扩大了当时明朝的朝贡体系规模。经济上,开拓了海外贸易。而且下西洋不单单是在输出当时我国的技术,同时也在吸收国外的技术,因此对我国国内手工业生产起到促进的作用。文化上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也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例如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中国佛教在海外的传播。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