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手入门

首页 > 辽宁公务员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铁岭省考报名一般在几月份

辽宁华图 | 2025-01-21 08:07

收藏

  辽宁华图_辽宁公务员考试为您提供2025辽宁省公务员考试备考文章:铁岭省考报名一般在几月份。更多2025年辽宁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wy/)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辽宁华图咨询电 话:400-024-1113。辽宁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辽宁公务员考试群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辽宁公务员考试备考文章:铁岭省考报名一般在几月份

辽宁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

  ( 点击图片查看报名入口:2025年1月19日9:00至1月23日24:00)

  2025年辽宁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5年1月 16日辽宁人事考试网发布,此 次全省招录6511个岗位共计7841人!网上报名时间2025年1月19日9:00至1月23日24:00。已缴费的报考者,打印准考证时间2025年3月10日9:00至3月16日9:00,登录辽宁人事考试网,自行打印准考证、报名登记表(A4纸,一式两份),并妥善保管。笔试时间2025年3月15日,9:00至11:00《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4:00至16:30《申论》2025年3月16日,9:00至11:00《专业科目》。

  点击查看:2025年辽宁公务员考试公告>>>>

  点击查看:2025年辽宁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推荐阅读:

  【备考图书】【网络课程 】【面授课程】【省考考介绍 】【备考指导】【 试题资料 】【 备考资料 】【高分经验

  【辽宁省考公告】【省考大纲】【省考职位 】【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 【笔试时间】【考试科目

  >>>>>>扫码随时咨询公务员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试题资料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5年辽宁公务员考试文章:铁岭省考报名一般在几月份,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省公务员考试面试课程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辽宁省考备考技巧

  判断推理备考技巧:“连锁推理”之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是行测考试中非常重要的题型,而这种题目命题在考察的过程中有时会涉及多个假言命题之间的关联,从而考察假言命题的“传递性”。这类题目该如何理清思路,快速选出选项呢?今天华图教育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假言命题的“传递性”

  所谓假言命题的“传递性”指的是在假言命题的题目中,当出现多组假言命题,且命题之间相互有关联时,可以形成“连锁推理”的形式,即通过“传递性”帮助判断能推出的结论。

  比如:《论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此时,通过联结词“则”可判断上述均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且前一组推出关系中的必要条件恰是后一组推出关系中的充分条件,由此,题干的推出关系可整理为: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

  二、实战演练

  例题

  只有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才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种新形势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才能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必须围绕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展开,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也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以推出:

  A.不加强顶层设计就不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创新驱动

  C.围绕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展开是加强顶层设计的充分条件

  D.只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加强顶层设计

  【答案】A。华图解析:通过题干中“只有…才…,必要条件”等逻辑联结词,判断考查的是假言命题,翻译题干:①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②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强顶层设计;③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展开;④实现创新驱动⇒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整理题干,发现①②③可通过假言命题的传递性构成连锁推理的形式: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展开。

  A项,推出关系为:不加强顶层设计⇒不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否定⑤的后件得到否定⑤的前件,正确。

  B项,根据题干信息无法推出“实现创新驱动”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条件关系,错误。

  C项,由③可知,围绕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展开是加强顶层设计的必要条件,错误。

  D项,推出关系为: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肯定⑤得后件无法得到肯定的前件,错误。

  经过以上得知,我们在做此类假言命题题目时,一定要注意题干所给的联结词,将题干的推出关系梳理清楚,将相关联的推出关系利用传递性整理写成连锁推理的形式,便于做题时判断选项,在熟练掌握之后,希望大家以后遇到此类题型时能够迎刃而解。

  行测言语理解备考技巧:运用主题词做题

  一、主题词是什么

  主题词其实就是文段的核心话题。一个题干材料中,主题词有一个或多个。作为文段的核心话题,主旨观点题目的正确选项中往往要体现文段主题词。

  二、如何判断主题词

  1.高频出现且贯穿全文的词,往往为文段主题词

  2.关键句的论述对象(关键句:首尾句、对策句、评论句、感叹句)。如果文段没有高频词,或者高频词并非文段主题,则可关注关键句中的论述对象。

  三、如何应用主题词

  1.阅读文段,判断文段主题词;

  2.主题词可以帮助筛选选项,不含主题词的可以排除。

  四、实战演练

  例题

  唐代是中国园艺起步的时代。唐以前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寻常百姓,栽培树木草本多以实用为主。而到了唐代,人们栽培植物逐渐向观赏性发展,果实不堪食用的海棠便因此开始得到重视。到了宋代,海棠成为园林观赏植物中的明星,宋人常以海棠牡丹并论,在宋代花鸟画中便有以海棠为题的古画流传。而宋代之后,海棠已然是中国传统的名花,历代都不少见。中国人喜欢海棠,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海棠植于庭院,正是应了“金玉满堂”的谐音。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中国古典园艺史的发展脉络

  B.海棠在中国古典园艺史上的地位变迁

  C.海棠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栽培植物的文化象征

  D.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后期的主要特征

  【答案】B。华图解析:文段前两句话指出唐代以前栽培树木草本多以实用为主;接着介绍唐代以后人们栽培植物逐渐向观赏性发展,海棠开始得到重视;然后说明到了宋代海棠名气大增,宋代之后海棠地位更高;最后指出中国人喜欢海棠,中国古典园林中海棠植于庭院,应了“金玉满堂”的谐音。分析文段,可知文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海棠在我国园艺植物中的地位变化,B项表述与此一致。同时,分析出文段主题词为“海棠”。A、D两项均脱离了“海棠”这一主题词,排除。C项的“文化象征”文段未提及,排除。故选B。

  通过题目的练习我们会发现,运用主题词做题真的很牛!核心关键是,先材料主题词查找,再选项主题词判断,最后主题词不符排除。希望大家平时在做主旨观点题的时候多关注主题词。

  言语逗比题目一览

  (考生回忆)【例1】建筑工程投入巨大,一旦建成再做拆改可谓________。对此,需要完善设计规范和管理制度,从方案设计一开始就强化监管审核,确保建筑物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避免陷入“________”的窘境,最大程度地维护公共利益。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徒劳无功 覆水难收

  B.劳民伤财 木已成舟

  C.得不偿失 尾大不掉

  D.血本无归 闭门造车

  【入选理由】第二空比较有趣,根据“从方案设计一开始就强化监管审核,强化……指导约束,确保建筑物……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可知,第二空应体现做好前期计划,避免酿成错误结果的含义。注意横向处有引号,此处应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A项“覆水难收”指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B项“木已成舟”意思是指树木已经做成小舟,比喻事情已成为不可改变的定局。符合文意,这两项非常符合想象。C项“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太大,不易指挥调度,或因事物轻重关系倒置,形成难以驾驭的局面。D项“闭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二者语义不符,排除C项和D项。再看第一空,根据“建筑工程投入巨大”可知,第一空应体现建成后再拆改会浪费财物。A项“徒劳无功”指白费力气,没有功效。也说劳而无功。程度太轻,拆改投入巨大的建筑工程不仅仅只是没有功效,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排除A项。

  (考生回忆)【例2】兵法中说“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妙在于乘”,强调作战中乘敌之隙的重要性。战场上激烈角逐中,战机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就有的,敌之隙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它是双方指挥员进行谋略博弈的结果,离不开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离不开指挥员运用各种手段去促成。信息化战争中,要充分运用谋略、善用战术技术手段,灵活运用隐真示假、声东击西等方法,诱惑敌人产生错觉,产生部署失误、行动失当等“隙”,使有准备之敌变成无准备之敌、使集中之敌成为分散之敌、使占地利之敌变成运动之敌、使士气旺盛之敌变成士气低落之敌、使难打之敌变成好打之敌,并伺机击敌,达成作战胜利。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科学预见,敢于乘敌之隙

  B.沉着冷静,精于辨敌之隙

  C.主动作为,工于造敌之隙

  D.运用谋略,善于察敌之隙

  【入选理由】题目不难,选项工整、逗趣,需仔细辨别。文段通过引用古语指出乘敌之隙的重要性,紧接着指出“敌之隙”不是轻易得到的。进而给出要指战员主动创造、促成。最后结合当下信息化战争,说明具体如何主动创造、促成敌之隙。由此可见,文段核心意思就是如何创造、促成敌之隙。C项“主动作为,工于造敌之隙”,符合文段意思。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